他才是日本书坛真正的“王”,影响远超王羲之,500年来仅此一人
纵观整个书法史,我们可以看见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星星”,唐代有“初唐四大家”,宋代有“宋四家”,元朝有赵孟頫、鲜于枢等人。
明朝则是董其昌,实际上,明代除了董其昌,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书法家——王铎,他与董其昌齐名,二人有“南董北王“之称。
曾为帝王书写匾额,将“天下太平”错写成“天下大平”,后来他把这一点精准添入,让帝王赞叹不已,称他为“神笔王铎”,自此“神笔”之名响彻天下。
王铎书法追溯“二王”,其书作清朝传入日本后备受推崇,甚至衍生出“明清调”一派,其影响远超王羲之,当时日本书坛流传着“后王胜先王”这一说法。
当代书法家沙孟海曾评价道:(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以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
王铎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得益其独创的“涨墨法”,此法是让笔墨自然滴落于纸上,依靠行笔的轻重缓急,展现墨法的丰富多彩。
将书法之美从“二维”层面升级到“三维”空间,增加文字的立体感,对于控笔之力要求较高,其实在王铎之前就已经有人使用“涨墨法”。
但当时这种墨法还不成熟,大多学书者都将这类作品,当成被墨迹晕染的废纸扔掉了,王铎却能做到“变废为宝”。
根据自身书法技能,改变书作墨法,将“涨墨法”发展成熟,这种创新精神为明代书坛注入活力,开创明清书法新风尚。
其草书《拟古帖》就是“涨墨法”的经典代表,此作于王铎58岁时书写,草书已达大成之境,控笔之力运用的炉火纯青。
行笔稳健,洒脱痛快,毫不凝滞,字体刚健有力,即便书写迅速,墨迹上也丝毫不显漂浮,于沉稳氛围中展现激荡的姿态。
墨色凝厚,枯润变化鲜明,字体结构与点画跟随墨色变化,视觉冲击更甚,让整幅作品多出几分跌宕腾跃的气质。
书画家启功先生曾说:“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其书作即包含着古人之韵,又展现创新思想,明代之后再也没有超越他的存在。
犹如一首激烈动听的交响乐,在历史上亦有人称其书法“胜过二王”,若将此作深入赏析钻研,便能从中感受到晋人笔法,提升书作的墨法认知。
亦可时常临摹,学习“涨墨法”的笔法技巧,增强自我控笔之力,对用笔的枯润变化加深理解,使草书技巧进入更加高深的境界。
此作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经多方努力我们对王铎的《拟古帖》进行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微喷复刻工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