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三种划法图
撰文/单之蔷
我曾翻越秦岭。从西安出发,登上秦岭最高山太白山的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米),然后向南下行到达秦岭南坡的佛坪、洋县、汉中。因为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翻越秦岭,是想体会北方和南方之不同。
秦岭北面是关中盆地,所谓八百里秦川,我们出发时,正值5月初,关中大地土地初耕,苗未破土;但当我们翻过秦岭,到达南面的汉中盆地时,稻田里绿浪起伏,稻子正欲抽穗,油菜已经收获。在秦岭北坡我们在槐树、桦树林中穿梭,倾听着布谷鸟的鸣叫;在秦岭南坡我们却在竹林中寻找熊猫的踪迹。
图说:秦岭—淮河线从名字上看它的画法似乎很简单,沿秦岭、淮河画一条线即可。可是当你面对着一张大比例尺的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根本无从下手:秦岭西起甘肃省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秦岭—淮河分南北,只是分了中国东部,中国西部怎样分南北部是很有意思的,西部的确可分两大区域,但却是南北颠倒,冷热倒置。沿秦岭再向西,大致有两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与秦岭相连:一列是祁连山接阿尔金山一路向西;另一列就是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绵延2000 多公里的昆仑山及其余脉。如果秦岭向西分南北的话,这两列山系可供考虑。(点击图片可看精美大图)
翻越秦岭之后,我的感觉是秦岭南北差异显著,但若问我秦岭的南北之分界线在哪里?我确实觉得一头雾水。因为秦岭根本就不是一条山脊线明确的线状山岭,而是最窄处也达一百多公里的一片茫茫群山,宽处更达几百公里。确切地说秦岭不是岭,是一片上万平方公里的山区。我在浩瀚的地方志丛书《大清一统志·陕西地方志》中翻看与秦岭有关的县志,一看方知,这一带有名有姓的山有百余座,比如终南山、太白山、少华山、太华山、翠屏山、千丈山等;岭也有无数,如黄沙岭、云盖岭、摩天岭等。
“秦岭”古时只是这百余座山、百余座岭中的一座,位于陕西蓝田县西南。韩愈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及一些古诗中的“秦岭”就是这个“秦岭”。我看到它的周边还有南秦岭、后秦岭、赛秦岭等山岭。后来不知何时,有人用部分代替整体,用秦岭统称这一片群山。但用秦岭称呼这片山区并不意味着这一片山区就真的成了一条岭了,秦岭还是找不到明确的脊线。
图说:我们常说秦岭—淮河线,于是往往产生错觉,仿佛秦岭真的是一条单薄的线状山脉,实际上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全长1600 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最宽处达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摄影/田捷砚
没有明确的主脊线,南北分界线到底画在哪里?
应该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南北之分,不是文化的概念,而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南北之分,确切地说,是亚热带(南方)与暖温带(北方)之分。自然地理的亚热带与暖温带都是有定义、有标准的。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刘胤汉教授研究秦岭多年,他主张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南坡的800米等高线处。按照刘先生的说法,由于山地的海拔逐渐升高,气温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线的位置,亚热带就已经结束了,像橘子、竹子这些亚热带的指示性植物已经见不到了。南方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因此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应该与南坡800米等高线重合。
而另外一名地理学的权威人士任美锷先生却主张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画在秦岭北坡700米等高线处。因为从秦岭的北坡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降低,在700米等高线处,气候已经不是暖温带了,而是山地气候,越高越冷了。其实任美锷先生是把秦岭看为出现在暖温带的一个山系。
而另外一些地理学家如黄秉维等却主张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的主脊线上。理由是这样可以保持山两边垂直自然带的完整,正好可以两相比较,看出南北之不同。但秦岭找不到明确的脊线,这种分法,怎样分还是一个未知数,也可能把一些高海拔山峰的最高点连起来,算作秦岭的脊线吧。
秦岭: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三种划法图 这是秦岭最窄处的三维立体图。地图左边是秦岭南坡,橘黄色的线表示秦岭南坡800 米等高线; 右边是秦岭北坡,红色的线即为北坡700 米等高线;中间的黄线表示秦岭的主脊线,主脊线并不连续,因为中间有河流切割造成的峡谷。科学家们对秦岭上南北分界线到底如何画,提出了上述3 种画法。
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一书中,郑度院士等人在对秦岭南北的气候、植被进行了详尽地比较分析后,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秦岭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分类。最终认为从综合的角度看,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在秦岭地区的分界线应该标定在主脊。
既然秦岭上的南北分界线有这么多分法,秦岭分南北到底在哪里分?这的确就像秦岭上的云雾一样,扑朔迷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