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求你别出事!
抬眼望去,最近人人都是瓜田里的猹——被吃不完的瓜环绕着。
从王力宏到薇娅,娱乐圈的「优质偶像」、「劳模」……一个个都现了原形。
当一轮一轮的吃瓜热潮涌来后,有人静看热闹,有人却开始操华语乐坛的大心。
「是不是要去买磁带了?」
「别啊,周杰伦和林俊杰是我的底线了」
「趁着还没下架,赶紧下载」
……
千言万语到头来汇成一句——周杰伦,挺住!
「全都听过,基本会唱」—
你确实可以永远相信周杰伦。
2021年,恰逢周杰伦出道21周年。
12月11日,他在TEM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一气演唱了《给我一首歌的时间》、《我不配》等经典歌曲。
伴随着熟悉旋律一同响起的,还有80、90两代人的青春。
很快,#周杰伦yyds#登上了微博热搜榜首。
有意思的是,TMEA现场公布的年度十大热歌榜单里,却找不到周杰伦的身影。
周董已经这么不能打了?
仔细看看,你会发现榜单上一水都是没见过的歌名和歌手(此王靖雯非彼王靖雯)。
除了周杰伦,杨千嬅、陈奕迅等实力派歌手,也都榜上无名。
难道是十大热歌榜有黑幕?
还真不是。
要说热门,这些歌也是真的热门。
不信,你来听听这熟悉的旋律。
虽然歌名、歌手、歌词可能都记不清,但前奏一旦响起,你就能条件反射地哼出下一句。
原因无他,榜单上的一大半歌曲都曾走红于抖音,是多个爆款视频的配乐。
它们的传播力,不亚于病毒。
不管你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洗脑,都难逃其「害」。
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高达8.73 亿,人均单日使用短视频应用的时长为 2 小时。
而据 《 2020 年中国在线音乐报告》显示,短视频已成为除音乐平台之外,第二重要的音乐作品推广形式。
事实上,抖音对音乐市场的「入侵」,早就开始了。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8年。
那一年,《学猫叫》及其衍生的手势舞,在社交网络上出尽了风头周杰伦,甚至还荣获了当年「年度十大华语金曲奖」。
常年稳居隔该榜单前列的周董,作品热度自然不在话下。
然而次年他在巴黎举办演唱会时,一位法国男粉丝点歌,想听的却是《学猫叫》。
现场炸锅般喧闹,周杰伦愣了几秒,说:
「法国是个很的地方对不对,这个《学猫叫》他们也会啊?」
唱完后,他忍不住感慨:
「我第一次(演唱会)唱不是自己的歌。」
事实上,除周杰伦外,、关晓彤、林志玲......等明星都跳过《学猫叫》的舞。
快50岁的于谦,在某次相声演出中,也一度唱起了「一起喵喵喵喵喵」。
疫情期间,就连标语也紧追潮流。
「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一时风光无两。
这还不算完。
在周杰伦表演完《学猫叫》后,相关视频很快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比起惊讶,网友们更多是愤慨:
「周杰伦唱学猫叫,简直是华语音乐的耻辱。」
何至于用上「耻辱」这么严重的词?
回看当年华语乐坛,你就不会觉得惊讶了。
一切都从15秒的短视频开始—
曾几何时,华语乐坛可谓是全方位的「神仙打架」。
歌手方面,男、女歌手和各类乐团,你方唱罢我登场;
曲风上,R&B、民谣、摇滚、嘻哈,到了今天也不算过时;
歌唱题材里:黑帮故事、中国传说、欧洲童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
可以说,在网络不算发达的年代,音乐不止用来抒发情绪,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处处吻》、《New Boy》等老歌,时隔多年仍能再度火爆,足可见其当时创作的生命力之足。
而能成功跻身华语乐坛顶流的周杰伦,在走红之前,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最初,周杰伦参加选秀失败,只能一边担任音乐助理,一边等待发片的机会。
在公司,他搬道具、买盒饭......什么都干。
工作繁忙,只能挤出时间搞创作。
白天太忙,就在深夜写;
睡觉时迷迷糊糊有了灵感,就踉踉跄跄走向键盘,赶紧记下来;
同事常常到公司,发现他睡在椅子上,旁边是写到一半的曲谱;
……
即便付出了诸多努力,却始终没能得到赏识。
他给各个明星写的歌,都被退回。
这些失利,让唯一的伯乐吴宗宪对周杰伦也没了信心。
多番打击之下,周杰伦孤注一掷,决定发自己的唱片。
3天后,周杰伦拿着写好的十几首歌,找到了吴宗宪。
吴宗宪推脱,说目前编曲不到位,之后有合适机会再出。
周杰伦二话不说,又一个人完成了整张专辑的全部编曲。
而在此之前,从4岁开始,周杰伦几乎所有的日子都是在钢琴边度过的。
平均每天练习8小时,弹到流血也是司空见惯。
而一旦他心不在焉,母亲叶惠美就会拿起藤条,走神一次打一次,直到他练好为止。
后来,他把自己与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听妈妈的话》,收录在专辑《依然范特西》。
发行当年,《依然范特西》全球的总销量成功突破800万张;其中海外地区销量300万,位列当年美国音乐排行榜第二,打破了中国华语歌手世界的最新记录……
过往的练习与经历是周杰伦创作的根基与养料,同时也塑造出了他强烈的个人风格。
高晓松评价说:
周杰伦是自己的风格,他的歌分成两类,慢歌非常传统和东方,快歌用的是他独特的节奏感,我数过他的拍子,既不是R&B,也不是Hip-hop,甚至没有出处,完全是属于他自己的节奏。
某种程度上,他的创作是由此及彼的。
「在这过程中周杰伦这样的歌手是‘桥梁’,既可以保证作品通俗和流行,又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各种娴熟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带普通听众去感受音乐的多元。」(黄舒骏)
再来看看当下,新人青黄不接,只能任由抖音神曲引领潮流。
2019-2020跨年演唱会,足足四个卫视都在唱《野狼disco》。
这首歌更是凭借陈伟霆和张艺兴的演绎,登上了2020年春晚舞台。
你能想象再过15年,满大街都在回味这首歌的场景吗?
从小学时代哼着‘哼哼哈兮‘的《双节棍》到中学时代如初恋般甜美的《七里香》,从「我学会做蛋饼但发现你不吃早餐」的《等你下课》到那杯美味的《莫吉托》,周杰伦的旋律串联起了一整代人的青春。
习惯了周杰伦的一代人似乎并没意识到自己的青春已逝,直到我们再次回望,才猛然发现:
华语乐坛,真的要完。
从神仙打架到垃圾分类
—
《学猫叫》的爆火,本质上是一个分界线,标志着抖音神曲即将占领乐坛。
此后几年,华语音乐市场鲜见CD, 颇具公信力的媒体打榜销声匿迹,单曲标配MV也不复出现。
大道至简,一切都回到了简单的15秒。
以短视频为代表,神曲开始病毒式传播,席卷你能接触到的所有声音媒介。
音乐不过是种文化速食。
创作者在音乐中几乎隐形,将其与听众链接的,只剩下算法。
什么歌火,平台就会从中提炼关键元素,试图捕捉用户情绪。
它们也的确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力求在15秒以内抓住听众。
爱情、分手、青春……是百试不爽的创作路径,要的就是全方位触达用户情感需求。
服务周到,甚至有固定的歌词和旋律模板可以套。
填入「1、2、3、4」,方便大家在视频里竖手指。
加上「下雨、天晴」,便于给对应天气的视频配乐。
实在不行就多写「爱你」,比心总是没错的。
有音乐博主总结了2019到2021年初所有的网络热门歌曲。
他惊讶地发现,26首歌竟然只用到了3种和声(一种和弦组合方式,人耳最舒服的旋律框架)。
根据这样的模型做出的「爆款」,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就算两首歌拼接在一起,也不会有任何违和感。
创作者与平台,就这样一同陷入了音乐的信息茧房之中。
「国民歌手」不再是刚需,「潮流热歌」才是。
《2019年华语数字音乐年度报告》显示,在2019年新增歌曲总量达到近24万首,但艺人平均发歌数量却由4.5首(2017年)下降到了3.2首(2019年)。
过去依赖权威推荐的音乐市场,已经轰轰烈烈地进入了综艺节目、短视频、社交媒体造星的时代。
也怪不得音乐人李宗盛说:
「我们最大的痛苦周杰伦,就是发现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垃圾。」
这个时代,再不会有第二个周杰伦。
歌手经历诸多努力,才能勉强得到机会被看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只要开一个账号,踩中听众情绪,就能迅速走红。
神曲创作者不见得不知道什么是好音乐,但目前的创作环境下,只有神曲才能赚到钱。
就连周杰伦自己,恐怕也没法再「做自己」。
2020年6月,周杰伦的新歌《》上线时,发布了试听前奏,旋律轻快,非常好记。
仅半个月后,该张单曲销售超过500万张。
但如果你仔细听《》的高潮部分,会发现和抖音神曲似乎差别也没那么大——
不多不少,正好16秒。
*部分参考资料:
[1]《15秒统治耳朵:算法时代的神曲制造》,先生制造
[2]《21年,周杰伦越发孤独》,虎嗅[3]《20年前的华语乐坛,简直是神仙打架》,网易数读[4]《世界焊接冠军曾正超:做不成武林高手,就做技术高手》,
-END-
主笔:邹雨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