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为何打仗时还要不断拿弓箭射盾?原因很简单
相信大部分读者,都能够在各种过去的战争片中,看到如下的场景,敌军士兵万箭齐发,而我军的士卒,则举着盾牌,安全而又缓慢的前进。
在历史上各个文明当中,几乎在弓箭发明的同时,盾牌也同一时间产生了了,作为一种掩蔽身体,用以掩蔽身体,抵御敌方兵刃、矢石等兵器进攻的防御性兵械,盾牌从最早的木材、钢铁,再发展到如今用特种钢制作,甚至能够抵御子弹的防爆盾,在历史上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哪怕是再锋利的弓箭,甚至是火器,在盾牌面前都是黯然失色,比如在明清初期的战争时,能征善战,然而科技落后的后金部队,就是采用铁盾来对付明军的后期,而重步兵躲在后方,等到进入弓箭可及的范围,再使用弓等投掷型武器杀伤,继而来之的是激烈的肉搏战。这一战法,使得明清之间的科技差距迅速被拉小。
而对于中原王朝而言,游牧民族往往是头号心腹大患,而且在骑兵上差距很大,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装备大盾的重步兵来讲进行应对,而早在东汉末年,汉朝的一些军队,使用盾牌,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下述的一场战斗,说的就是步兵配合重盾打破骑兵的案例:
“义兵皆伏盾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雨发,所中必倒”。”这足以说明,盾牌能够容纳的下整群士兵,尺寸是相当的大。
而这也让人诞生了如下的疑问,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为何打仗时还要不断拿弓箭射盾?选择浪费弓箭呢?其实理由,也很简单。
首先要说明的是,古代的战场和人们想的不太一样,大部分伤亡来自于直接肉搏,瘟疫和伤口感染,而弓箭能够造成的杀伤力有限,因为很多人不但装备有盾牌,同时也穿戴了大量的护甲来保护要害地位的安全。至于电视剧那种一箭毙命的镜头,就更少出现了。
因此弓箭最重要的目标,还是放在了放在了拖延敌人,减少对面有生战斗力上面,一些弓箭手会选择在弓箭上涂抹金水,包括火药和毒药,从而想办法加快敌人的伤口感染。
虽然弓箭杀伤力不算最高,却也是十分棘手的存在,遇上了谁都要小心,这也就是即便有盾牌的情况下,弓箭手依然会拼命射箭的原因。装备有重盾防御的部队,势必会拖垮队伍的行进速度,此时的弓箭,也就达到了想要牵制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万箭齐发”可以说是过去最有威慑力的杀招,也能给敌人极大的压力,在密集的箭雨下,哪怕有着盾牌的防御,但是只要稍微露出一点部位,很有可能就会被弓箭射伤。
而在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宋朝,北宋弓弩院每年竟然都能制造角把弓1650万张,平均7个人在9天生产8张弓,3人2天制作150支箭,这说明在抵挡外族入侵时,效果还是十分不错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