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犊汤里没牛肉,喇嘛炖肉出自喇嘛之手,阜新“非遗”美食……
饮食是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两个字,承载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的根和魂。食文化代表的不只是食物本身,更是不断传承的制作技艺以及蕴含的历史文化。然而,曾流行于阜新地区的多种传统美食,因为制作工艺繁杂、烹饪时间过长、年轻人不愿意做而逐渐式微。为推动这类饮食的持续传承,它们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发现,每一种 “非遗 ”美食都浓缩了一群人、一座城地道的生活习惯 。
在介绍阜新的“非遗”美食之前,先科普一个名词:蒙古勒津。
蒙古勒津是什么意思呢?蒙古勒津是阜新这座城市的蒙语名字,它原为蒙古族部落的名称,也被译成“蒙古贞”。用汉语无论标成三个字或四个字,其蒙古语源义都是相同的。蒙古勒津见于史书记载已有700年了。
文归正传,今天先介绍阜新地区的“非遗”美食之主食篇,明天介绍副食篇。
主食篇
蒙古勒津 “黏豆包 ”
黏豆包是蒙古族人最喜爱的食品之一 。每年一进入腊月 ,家家户户都忙着蒸黏豆包 。 黏豆包用面有大黄米面、小黄米面、黏小米面等 。和面时要用热水,放入陶制的大缸或瓦盆内发酵。把豇豆烀熟,也可以放入些许糖或糖精,将豇豆捣碎备用。把发酵好的面取鸭蛋大小 ,捏成圆片状放入豆馅后包紧攥实 ,团成圆球状放入笼屉;包完一屉后上锅蒸熟,出锅晾凉、冻实,然后放入缸中,以备食用。2017 年 1 月,《蒙古勒津 “黏豆包”》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蒙古勒津馅饼
蒙古勒津馅饼这种风味面食 ,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面稀、皮薄、馅细为特点,烙制后形如铜锣,外焦里嫩,饼面上油珠闪亮,透过饼皮可见里面肉似玛瑙 、菜如翡翠 ,红绿相间,煞是好看。用筷子破开饼皮,热气升腾,香味扑鼻,引发人们强烈食欲 。曾经,有客人来到蒙古族人家中 ,他们都以馅饼这种面食作为最好饭食来招待客人 。蒙古勒津馅饼为省级“非遗”项目。
蒙古勒津 “猫耳朵汤 ”
“猫耳朵汤”是以荞面为主要食材的美食之一,是蒙古族民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独创的 、具有鲜明民族风味和地域特色的食品。制作蒙古勒津 “猫耳朵汤”,首先要把荞面和好,揪成小剂子放于手掌上,用拇指捻成猫耳朵形状投入烧开的汤里,故称“猫耳朵汤”。
“猫耳朵汤 ”要配在鸡汤或骨肉汤里,汤内猫耳犹如一颗颗小“珍珠 ”上下浮动。食前放入香菜,西红柿片等各种小佐料即可,其特点是形似小猫耳朵,小巧玲珑,色泽鲜明,口感滑润。 “猫耳朵汤 ”的制作技 ,突出体现了蒙古勒津部落在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演进过程中,既顺应环境变化,又继承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特点 ,丰富了本部落饮食文化内涵 。2019 年 6月入选县级非遗项目。
蒙古勒津 “牛犊汤 ”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是蒙古族,她第一次带男朋友回家时,妈妈专门做了牛犊汤。男朋友问她这汤叫什么名?她随口说:牛犊子汤。男友在碗里找了半天,问:这里面也没有牛肉啊?朋友反问他:老婆饼里有老婆吗?
“牛犊汤 ”又叫 “牛犊子汤”。过去 在蒙古族地区,当自家母牛生犊时,全家就吃这种食品,以表喜庆,并祝愿六畜兴旺,“牛犊子汤”因此命名。
做牛犊子汤必须是荞麦面,和面时要不软不硬。第二道工序便是炒芝麻,要用软火,待锅里泛出香气,便将其铲出,盛入准备好的小盆里,端到面板上,掺入适量的盐,擀成芝麻盐儿。芝麻盐擀好后,就要擀面片儿 。做牛犊子汤的面片儿须为筷子细头儿的1 / 2厚,将面揉匀擀成大片儿,割成均匀的条儿,再切成四方形的面片儿待用。先将烧好的开水浇进盆里的芝麻盐儿里,用筷子搅匀,稀汤变稠,浓郁的香气充满灶间。然后,将煮熟的面片捞出,沥干,倒进汤盆里,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吃时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红糖、胡椒食盐等调料 。 蒙古勒津 “牛犊汤 ”制作技艺也突出体现了蒙古勒津部落从游牧文化转向农耕文 化过程中,饮食顺应时代改进的特点。2019 年 6月入选县级非遗项目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