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音乐是我能回馈给别人的东西
我看到一个半白头发的男人在演奏巴赫大提琴曲子,眯着眼睛感受音乐,
来来往往的人都没有注意,直到一个骑自行车的路人突然停下来,走到他面前问道:
“你是马友友吗?”
男人只是点了点头。
马友友是谁?
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家,被评为“最性感的古典音乐家”,
当时,马友友刚刚结束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的一场音乐会,
在那场音乐会上,他演奏的第一首曲子是与钢琴家埃克斯和小提琴家卡瓦柯斯合作的乌克兰国歌。
音乐厅内的观众全部起立聆听,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只有音乐飘荡,抚慰心灵,带来安宁……
如此重量级人物,不解的是,他为何“流落”街头?
事实上,这并不是马友友第一次这样做。
他拿出大提琴,自己弹奏。巴赫的《圣母颂》(AveMarie)在空荡荡的大厅里响起。
一曲终了,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马友友回忆说:
“当时,一位老人听到音乐,将椅子挪到社交距离允许的范围内。
然后,就坐在那里静静地听演奏。仿佛这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临行前,他说这只是对别人的一点回报。
01
音乐是
我能回报什么
马友友1955年出生于巴黎,父亲马小军是小提琴手,母亲是歌手。
名字中的“你”是友情的意思。马友友自嘲说,父母给起名字的时候,“看来是懒得动脑子,想不出别的,就多加了一个‘你’字了结”。
马友友的签名,常用中文
而他的名字,似乎也预示着他未来的人生将与音乐为友,
很小的时候,马友友的音乐天赋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会受到了5000多名观众的好评。《华盛顿邮报》的第二天,7岁的马友友与美国第一夫人的合影并列。
马友友一炮而红,音乐事业一帆风顺,
经父亲好友、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介绍,师从著名大提琴家伦纳德·罗斯,并进入纽约著名音乐学院华盛顿-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
在名师指导下,他的技艺突飞猛进。
1971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的大提琴独奏会上,16岁的马友友果然不出所料,再次以精湛技艺震惊世界。
鲜花、掌声、名望、金钱……16岁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但作曲家的一句话让他深思:“你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但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声音。”
在四处游玩的过程中,他不断地问自己:
我的声音到底是什么?音乐是什么意思?这个职业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场音乐会的演出中听到了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的声音。当时卡萨尔斯已经90岁了。马友友回忆说:
“但一旦登上舞台,他的音乐依然震撼人心、激情澎湃,那种力量是鼓舞人心的。
他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拉大提琴了,但他赋予每一个音符的使命令人难忘”
恍惚间,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有幸为卡萨尔斯表演过。演出结束后,卡萨尔斯曾对他说:
就像卡萨尔斯这样看待自己:
“我首先是人,其次是音乐家,第三是大提琴家。”
因此,17岁的马友友选择退出茱莉亚音乐学院,进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专业。他渴望从人们那里得到答案。
大学期间,他取消了大量的表演,专门观察人,研究人,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管是哲学教授,物理学博士,还是街边的情侣,老人在酒吧弹钢琴,
不仅如此,他还在练习,爱人胜过爱音乐,
在去非洲旅行时,他看到非洲人围着火把唱歌跳舞。他们为病人祈祷,为生命歌唱。
他找到了来自于人的意义,音乐应该为需要的人演奏,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音乐的成功,不在于演奏的声音多么美妙,乐器多么伟大,而是因为它证明了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我愿意为70个人演奏,40个人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因为只要他能从音乐中得到一些东西,那就是值得的。
音乐毕竟是一对一的交流,只要有人需要,我就会想办法给他,音乐就是我能回馈给别人的东西。“
02
放音乐
到最需要的地方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马友友坚定了做音乐的心,却悄悄改变了努力的方向。
他不仅在那些高大的音乐厅里为那些端坐的鉴赏家演奏,
相反,他更加脚踏实地。他打破了古典与现代的界限,打破了音乐带来的阶层划分,积极推动大提琴融入各种音乐形式。
与Bbox歌手一起演奏民谣,登上美剧《芝麻街》,
也是综合性音乐演出的创作《丝绸之路》,致力于汇集陌生的音乐人,融合各民族的音乐,呼吁“转惧为喜”!
不仅是音乐形式的大融合,而且场地更加随机化,他开始在街头表演,在阳光明媚的公园里,在小学的某个音乐课上,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在拥挤的地铁站里……
有需要的地方就有音乐厅,有耳可听的地方,他不惜精湛的琴技,
不仅如此,他不只是为了音乐,而是为了更大的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真正爱的是人”。
当挚友病逝时,他选择用音乐来抚平伤痛,
乔布斯一直是马友友的忠实粉丝。马友友在乔布斯家做客时,播放了一首巴赫的歌曲。歌曲结束时,乔布斯泪流满面地说:
“你的演奏是我听过的最好的,就像神一样,因为我不相信凡人能做到。”
在iPod一代的发布会上
乔布斯演奏马友友的音乐
还有在马友友的父亲临终时,马友友还在他的床前放了巴赫,那是他父亲小时候听他听的歌,
今天,父子俩在巴赫的大提琴声中告别……
他说:
“我认为音乐家的部分工作是让人们对某些生命时刻表示深深的敬意,然后与他们说再见。
我想用音乐来提醒参加葬礼的人死者曾经带来的欢乐。“
马友友为9/11受害者效力
疫情肆虐之时,他用音乐抚慰慌乱的心灵,
20年疫情刚刚爆发时,他在家隔离,干脆坐在书房里,为1800多万陌生人演奏了数十首经典曲目。
有改编自德沃夏克交响曲的《回家》,有《飞越彩虹》,还有经典的二战老歌《我们会再相聚》……
“对我来说,这就是音乐家的意义所在,将音乐带到最需要的地方。”
现在也一样。当远方战火纷飞时,他用音乐为乌克兰呼吁和平,试图唤醒人性的真善美。
他在肯尼迪中心演奏乌克兰国歌,在俄罗斯驻华盛顿大使馆前演奏巴赫,呼吁乌克兰和平……
他是一名大提琴手,但不仅仅是一名大提琴手,正如他的儿子尼古拉斯所说:
“他是一个想改变世界的人,但他恰好手边有一把大提琴。”
他的钢琴声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安慰心灵,抚平伤口”,
其中所蕴含的纯粹的人文关怀,为他赢得了“联合国和平使者”的光荣称号!
他首先忠实地完成了作为大提琴手的标准,
联合国和平使者马友友
在“国际和平日活动”上演出虽然他不欠别人什么,但他时常说要回报别人,仿佛他练就了全部琴艺,就是为了报答天地和人民,
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仍愿意在不起眼的角落弹奏音乐,为的是内心的声音,为的是和平与爱,
虽然被誉为“伟大”,但他告诉自己,即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也必须为最微不足道的东西做出让步......
这真的是他踢球的信念,是他一生的心愿,他一生都在践行。
正如他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所说:
“让我们记住,每一次为改革、创新或正义而进行的斗争都始于荒野中的声音……当你今天前进时,我希望你记住我的话:
你总是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每天实践你的人性,活出真相,让它影响你的决定,让它激发你的思想,让它塑造你的理想。
然后你会飞,你会飞,你会帮助别人飞,飞。“
听到他的音乐,真心希望我们也能重拾人性的可贵,
看到爱与信念带来改变世界的力量,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