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全部三十五位皇子生平简介及最终结局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3-09-29 清朝 阅读: 65
摘要: 清朝第四代皇帝清圣祖康熙帝,是中华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自顺治18年(1661年)正月初九即位后,于康熙61年11月13日驾崩,在位61年和11个月。在位期间,康熙帝有平三藩、败沙露、重返台湾、逐尔丹等军事功绩,既有占地废止、轻薄赋役、尊崇儒学等文治,当然,晚年康熙帝同时也有怠政、过于宽大、吏治颓废、导致国家中衰老的负面影响。此外,由于自身的统治合法性,他大大兴起了文字狱,打击了异议人士的黑历史。 总之,康熙帝是一位英明的君主、成熟的政治家,是维护中华统一的功臣,也是中华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的主要责任者之一。然而,对于后世孙辈的评价,康熙帝终于正面形象较多,声誉相对较好。但是,这些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在此省略。以下将根据正统史书和各种参考资料,重点分析和介绍主题--“康熙帝诸子的结局”。

清朝第四代皇帝——清圣祖康熙帝,是中华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继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驾崩,共计在位六十一年另十一个月。在位期间,康熙帝有着平三藩、败沙俄、复台湾、逐噶尔丹等军事功绩,也有取消占地、轻薄徭役、尊崇儒学等文治,当然,晚年康熙帝同时还有倦勤怠政、过于宽厚、导致吏治败坏、国家中衰的负面影响。更有为了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大兴文字狱,打击异议人士的黑历史。

总之,康熙帝算是一位英明君主、成熟政治家,维护中华统一的有功者,也是中华文明逐渐落后于世界的主要责任人之一。不过,相对于后世对他的孙子的评价,康熙帝总算还是正面形象居多,口碑相对良好。不过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点,这里就略过不提了。下面就根据正统史书及各种参考资料记载,着重分析和介绍主题——《康熙帝诸子的结局》。

康熙帝一生共有皇子皇女五十五人,其中皇子三十五人,皇女二十人。这个数量,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皇帝中(一些小王朝或者割据政权帝王就不计算了),可以排进皇帝后嗣最多者前三位(第一位是宋徽宗,有皇子三十八人、皇女四十二人;第二位是唐玄宗,有皇子三十人、皇女二十九人)。本文不牵涉皇女,就不再另外叙述,只对康熙帝的皇子们加以介绍,将他们的生平及结局罗列出来,以供大家浏览参考。

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康熙帝获得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子嗣——皇长子承瑞,这一年的康熙帝刚满十三岁(十三岁零六个月),现代人十三岁还是一个初中学生,可是康熙帝就已经做了父亲,这实在是太强悍了。

从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开始,康熙帝就不断地诞育皇子,直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他最小的一个儿子——胤禐出生,这才结束了历时五十多年的生养皇子过程,这一年的康熙帝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不得不说,依旧还是很强悍。

康熙帝三十五位皇子中,因为患病夭折的原因,有十一位去世时年纪都很小,所以就没有被“序齿”,也就是没有被算进皇子的排行中,所以特地将他们列出来,先做一个解释,以便编写后续皇子时,好按照序齿排行来介绍。

康熙帝早夭未序齿皇子名录(按实际排行):

一、长子承瑞,生于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二十,夭折于康熙九年(1669年)五月二十四,年三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

二、次子承祜,生于康熙八年十二月(阳历是1670年1月),夭折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年两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承祜是康熙帝真正意义上的嫡长子,如果他不夭折,就没有后来的皇太子胤礽(承祜同母弟)什么事了。

三、第三子承庆,生于康熙九年(1670年)闰二月,夭折于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年一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惠妃那拉氏。承庆也是康熙帝皇长子胤禔的同母兄。

四、第四子赛音察浑,生于康熙十年十二月(阳历是1672年1月),夭折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年三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赛音察浑是康熙帝诸子中唯一一位具有蒙古名字的皇子,是由孝庄太皇太后所起,意在使康熙帝不忘外藩蒙古亲族,以及期盼他可以像土谢图赛音汗察浑多尔济一样强壮(可惜未能如愿,赛音察浑只活了三岁)。

五、第六子长华,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出生当天即夭折,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

六、第八子长生,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夭折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年三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荣妃马佳氏。

七、第九子万黼,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月,夭折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年四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贵人那拉氏。

八、第十二子胤禶,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二月,夭折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月,年两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贵人那拉氏。

九、第十九子胤?,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夭折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六月,年两岁,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贵人郭络罗氏。

十、第二十四子胤禨,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正月,同年三月夭折,只活了一个多月,因年幼,不序齿。生母平妃赫舍里氏(孝诚仁皇后之妹)。

十一、第三十五子胤禐,生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出生当天即夭折,因年幼,不序齿。生母贵人陈氏。

以上,即康熙帝早夭的十一位皇子介绍,他们的生母地位有高有低,出生时康熙帝的年纪或是年轻、或是壮年、或是衰老,但这十一位皇子都有一样的结局:年幼夭折,没有序齿,无封无后,在这世间匆匆走过了短暂的时光,还来不及享受富贵荣华的皇家生活,就遗憾地离开了人世,留存的痕迹也消逝于无形中。

康熙帝已经序齿了的二十四位皇子生平及结局介绍(按照序齿排行):

皇长子直郡王胤褆: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二月,生母惠妃那拉氏。少年时胤禔从军出征,征讨噶尔丹,有所作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直郡王。胤褆为皇长子,所以对于皇储之位觊觎不已,成年后多次试图谋取储位,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皇太子第一次被废时按捺不住,主动要求处置皇太子,并向康熙帝请求亲自动手,康熙帝由此厌恶胤褆。之后胤禔又被三弟胤祉告发用魇术诅咒皇太子,康熙帝更是气愤不已,怒骂胤禔为为"乱臣贼子",下令废黜其郡王爵位,将其圈禁于府中,幽禁看管起来。

此后胤禔在圈禁中度过了二十六年漫长的时光,期间康熙帝驾崩、雍正帝继位,胤禔都没有得到赦免。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胤禔在幽禁中去世,年六十三岁。

皇次子、皇太子(废)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胤礽是康熙帝的嫡次子,也是实际上的嫡长子(胤礽同母兄承祜早夭),所以在一岁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子,受到康熙帝宠爱。成年后,胤礽多次代替康熙帝主持祭祀,又数次监国,政绩不俗,朝野内外很有口碑。

但胤礽成年后代行康熙帝治国之时,或许有着不经意间的越位处事、以及和诸皇子之间因权力分配而产生矛盾,导致康熙帝开始怀疑和猜忌皇太子是否有夺权“弑逆”之心,父子间隔阂越来越越深,终于导致皇太子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两度被废,此后胤礽被圈禁于咸安宫。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奉遗诏即位,即雍正帝。雍正帝登基后,封胤礽次子弘皙为理郡王,携家眷迁至京郊郑家庄(位于北京昌平)居住,但是胤礽依旧住在咸安宫,生活待遇也从优。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胤礽病逝于咸安宫,年五十一岁,善终。

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生母荣妃马佳氏。胤祉的文学、书法功力在康熙帝诸多皇子里表现极突出,自幼受康熙帝喜爱。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命十七岁的胤祉和和皇四子胤禛一起去祭祀重修落成的曲阜孔庙,之后,康熙帝每年的行围、祭陵,胤祉都会随同前往。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胤祉被封为诚郡王,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康熙帝每年都要亲临胤祉府邸,举行家宴,并成为惯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皇太子胤礽复立,同时,胤祉被晋封诚亲王(康熙帝生前,只有三个皇子封亲王,胤祉是其中之一)。

胤祉排行居长,但是对于康熙末年夺嫡之事不是很热心,心思大多在编书、修历上,先后主持编纂了《律历渊源》、《古今图书集成》两部文献巨著,受到了康熙帝高度赞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帝即位,胤祉被雍正帝指派守护景陵(康熙帝陵寝),意在隔绝其与他人的联系。雍正六年(1728年),胤祉被人弹劾向大臣索要贿赂,雍正帝议定其罪,胤祉被圈禁在自己的府里,然后降爵为郡王。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胤祉恢复亲王王爵。但是在当年五月怡亲王胤祥的丧礼上,胤祉先是迟到,姗姗来迟后又毫无忧伤悲哀之色,导致被雍正帝当场斥责。之后庄亲王胤禄弹劾他目无君上、衔恨怨怼,雍正帝将胤祉下宗人府议罪。胤祉最终在雍正帝的暗示下被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胤祉在永安亭去世,年五十六岁,以郡王礼安葬。

皇四子雍正帝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生母孝恭仁皇后(德妃)乌雅氏。雍正帝本人的传记和事迹,诸多影视文学艺术作品都演绎过很多次了,这里为了避免浪费篇幅,就不再重复叙述。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年五十八岁。

皇五子恒亲王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80年)十二月,生母宜嫔郭络罗氏。胤祺自幼由孝惠章皇后(康熙帝嫡母)抚养,孝惠章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不会汉语,所以胤祺直到九岁还未研读汉文,长大之后的汉文学问也不熟悉,因此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竞争性不够,无法参与到日后的夺嫡之争中。

但胤祺性情平和、心地善良,给人以“为人淳厚”的良好印象,所以和兄弟们都能和睦相处,不分亲疏一视同仁,以孝友为先。他的这种温和性格让康熙帝很是欣赏,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虚岁二十的胤祺就被康熙帝晋封为恒亲王。

胤祺的兄弟们对他的谦逊退让性格也非常赞扬,彼此感情很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雍正帝即位后,并没有因为他是皇九子胤禟(雍正帝夺嫡最大的对手皇八子胤祀死党)的同母兄而为难他,对胤祺很是尊重,并继续让他办理一些隆重但不那么紧要的差使,如祭祀皇陵,主持拜祭等。胤祺奉命一丝不苟将事情尽心完成,多次获得雍正帝的褒奖。

雍正十年(1732年),恒亲王胤祺病逝,年五十四,平安地走完了一生。雍正帝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褒扬他“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这是胤祺与世无争、谦逊恬淡一辈子的最好赞誉。

皇六子胤祚: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生母孝恭仁皇后(德妃乌雅氏、时为德嫔)。胤祚也是雍正帝同母弟,不过他没有雍正帝另一个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禵那样的好福气,能够平安长大。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时年六岁的胤祚殇逝,这也是康熙帝序齿二十四子中,第一个夭折的皇子。而假设胤祚没有夭折,几乎可以肯定,他必将参与到三十年后的夺嫡之争中去,也许,“九子夺嫡”就会变成“十龙争储”了。

皇七子淳亲王胤祐: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与胤祺同岁,生母为成妃戴佳氏。胤祐自幼喜欢读书,文化水平很高。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出征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时,十七岁的胤祐也随军出征,并执掌镶黄旗大营,屡立战功。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胤祐晋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晋淳郡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祐接管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一应事务,这是暮年的康熙帝对他格外的信任。

按照这样的进程,胤祐应该也是具有很大权力,其实可以参与到夺嫡斗争中去的。但胤祐有一个天然的缺陷,使他不具备储君资格,那就是他的腿脚有残疾,而身有残疾的皇子,在讲究“帝王气度”的古代,是不会被考虑立为皇储的。所以胤祐本人才能出众,文武双全,康熙帝也只能倚重他、信任他,赋予重任,而不会选择他为储君。

明白这一点的胤祐,从最初的失望,到很快调整心态,安分地做起了臣子,对康熙帝委以的重任老老实实办差,对储位不做非分之想。他这种明智的态度,无形中躲开了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夺嫡斗争中掀起的风波。

雍正帝继位后,对于这个安心办事、勤勉听话的弟弟信任有加,继续让他掌管军务,并晋封为淳亲王,加以重用。雍正八年(1730年),一生安静低调的胤祐去世,年五十一。雍正帝赐厚葬,并立碑记功,褒扬他“敬谨小心,安分守己”。这是胤祐恪尽职守、低调内敛一生最好的评价。

皇八子廉亲王胤祀: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生母良妃卫氏。和雍正帝相同原因,诸多影视文学艺术作品对皇八子的演绎已经很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叙述。雍正四年(1735年)九月,已经被革除宗室资格及王爵的胤祀暴薨于宗人府监所,年四十五岁。

皇九子贝子胤禟: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为皇五子恒亲王胤祺同母弟。与皇八子胤祀一样,他的事迹在诸多艺术作品中也被演绎得很详细,此处不再重复。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被革除宗籍的胤禟在保定监所去世,年四十三岁。胤禟也是康熙帝诸子中,爵位最低的一位(固山贝子)。

皇十子敦郡王(辅国公)胤?: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生母温僖贵妃钮钴禄氏。胤?是除皇太子胤礽之外,生母地位最高的皇子。与皇八子胤祀一样,他的事迹在诸多艺术作品中也被演绎得很详细,此处不再重复。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因夺嫡之事,胤?遭到雍正帝的打击,被夺爵拘禁,是皇八子党中最早被处置的成员。不过胤?好歹在雍正帝在位时期保住了性命,至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登基后,胤?被释放,并封授辅国公。乾隆六年(1741年),胤?去世,年五十九岁,用贝子品级祭葬,总算善终。

皇十一子胤禌,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生母郭络罗宜妃,是皇五子、皇九子同母弟。胤禌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七月病夭,年十一岁,无封号、无后嗣。

皇十二子履亲王胤裪: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十二月(阳历是1686年1月),生母定妃万琉哈氏(时为定嫔)。胤裪自幼由孝庄太后侍女苏麻喇姑抚育,老人循循教导,精心培育,将数十年宫廷生存智慧都灌输给了年幼的胤裪,使得胤裪养成了不骄不躁、独善其身的性格,对任何事情都能淡然处之。在苏麻喇姑的谆谆教育导下,胤裪从小就学识优异、品性端正,既有才华又无野心,实实在在地谦谦君子。这样的为人,得到了康熙帝所喜爱,和诸兄弟的友善。

胤裪成年后,牢牢记住了可亲可敬老奶奶的教导,对愈演愈烈的夺嫡斗争绝不参与,除按照康熙帝的指派做一些祭祀、赐葬、祭陵差事外,从不理会其他事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裪受封贝子,并奉命管理内务府。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去世后,胤裪奉雍正帝之命办理康熙帝葬礼事务,诸事妥当得力,所以雍正帝甚为满意,晋封其为履郡王。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后,新君乾隆帝发布谕旨,履郡王胤裪在诸叔中行辈最尊(指在世的、没受雍正帝处分的,十叔胤?自然不包括在内),所以晋封其为履亲王。此后,在乾隆一朝,胤裪的地位崇高、待遇优渥。乾隆帝经常指派他办理陵园祭祀、宗人府管理、祭天、编纂会典等礼仪类差事,胤裪一一办理妥当,受到乾隆帝赞誉。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胤裪去世,年七十九岁,是康熙帝皇子中最长寿的一位,这是对他独善中立、低调为人,谨慎一生最好的回报。

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时为庶妃)。怡亲王的故事,被太多太多影视文学作品所演绎,大家耳熟能详、熟悉不过,这里就不再复述。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雍正帝第一心腹重臣、清朝中枢最重要的决策者之一、军机处领班、怡亲王胤祥积劳成疾、病体缠绵,薨逝于自己府中,年四十五岁。

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月,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时为德妃),雍正帝、皇六子同母弟。大将军王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这里不再叙述。雍正帝登基后,对胤禵严加管束,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其圈禁在家,长期管制。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登基后释放了胤禵,并封其为辅国公,乾隆十二年(1747年)晋封贝勒,乾隆十三年(1748年)再晋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十八岁的胤禵在家中去世,得以善终。

皇十五子愉郡王胤禑: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一月,生母顺懿密妃王氏(时为庶妃)。胤禑在康熙帝诸皇子中默默无闻,没有太多事迹,康熙帝在位时都没有封爵,是一个普通皇子。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登基后,胤禑继续平平淡淡地生活,既没有受重用,也没有被打击。雍正四年(1726年),胤禑晋封贝勒,并奉命驻守景陵,看守康熙帝陵寝,雍正八年(1730年)晋封为愉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三十九岁的胤禑去世,一生平淡,不喜不悲。

皇十六子庄亲王胤禄: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六月,与胤禑同母,都是顺懿密妃王氏(时为庶妃)所出。胤禄年纪虽小,但极为精明,早早就暗中投靠了四哥胤禛,在夺嫡斗争中选择站队并押对了宝。

雍正元年(1723年),为了酬谢胤禄的襄助,雍正帝将他过继给去世且无嗣的庄亲王博果铎(太宗之孙、承泽亲王硕塞之子),继承了庄亲王爵位(世袭罔替)。胤禄为人圆滑精明,又颇具才华,在雍正、乾隆两朝基本上太平无事,安享荣华富贵,并得到雍正帝、乾隆帝的信任和倚仗,长期担任议政王大臣。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七十三岁的庄亲王胤禄去世,一生福禄寿三全,富贵终生。

皇十七子果亲王胤礼: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生母勤妃陈氏(时为庶妃)。胤礼出生不久后,康熙帝诸子已经开始夺嫡之争,而胤礼年幼,所以并没有参与到激烈斗争中,在雍正帝登基后得以平安无事。

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雍正帝以胤礼为主要办事大臣,负责景陵办理事宜。胤礼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雍正帝很是高兴,以“陵寝修饰甚好、十七阿哥敬谨效力”的理由,晋封胤礼为果郡王,兼管理藩院事,这是胤礼参与政务的开始(也有野史说,胤礼在康熙末年就已经暗中投靠了四哥胤禛,不过没有实据)。

胤礼秉性忠直、操守清廉,办差一丝不苟,所以很得雍正帝喜爱,多次下诏嘉奖他,并于雍正六年(1728年)将其晋爵为果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五月,雍正帝还特意安排皇子弘历、弘昼随果亲王学习办理苗疆事务,这可以看出雍正帝对于胤礼的重用。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乾隆帝继位,胤礼继续受到重用,并被授予“总理事务王大臣”。因为胤礼体弱,不便长久处理公务,所以乾隆帝下诏命胤礼可以“在私邸治事,越数日一入直内廷可也。”待遇优渥。

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辅政大臣、果亲王允礼因病薨逝于京师王府内,时年四十一岁。乾隆帝亲葬礼临祭奠,赐加祭一次。因为胤礼独子早夭,为了使他能够有后世祭祀,所以乾隆帝把幼弟弘曕(雍正帝第六子)过继给他,以承果亲王宗祀,这也是乾隆帝对于十七叔胤礼最大的安慰和恩宠了。

皇十八子胤祄:生于康熙四十年(公历1701年)八月,生母顺懿密妃王氏(时为庶妃),是皇十五子、皇十六子的同母弟。胤祄自幼极得康熙帝宠爱,五六岁时就随康熙帝行围、秋狝,在几个年幼皇子中是最得圣心的。不过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胤祄随康熙帝出巡热河时突患疾病,不治夭折,时年八岁。康熙帝因此伤心欲绝、甚至迁怒于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时的罪名中就有“对幼弟患病无动于衷、无友悌之心”。

皇十九子胤禝:生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生母为襄嫔高氏(时为庶妃)。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二月,三岁的胤禝因病夭折,身后无封。

皇二十子贝勒胤祎:生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七月,生母为襄嫔高氏(时为庶妃),与皇十九子同母。康熙帝晚年诸子夺嫡之时,胤祎还是个黄毛小儿,自然不会参与夺嫡之争,平静而悠闲地成长。每年康熙帝巡幸热河时,胤祎都会随驾出行,显然是比较受康熙帝喜爱的。

雍正帝即位后,胤祎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封为贝子。雍正八年(1730)再晋封为贝勒。雍正十二年(1734年),胤祎两次假托得病而拒绝了雍正帝派其往景陵祭祀的旨意,被雍正帝连降三级爵位,自贝勒降至辅国公,作为惩处。

雍正十三年(13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继位的乾隆帝因为胤祎被雍正帝厌恶,所以下诏不准他进雍正帝灵柩所在的乾清宫行礼,只能在殿外致祭。九月,乾隆帝才准许胤祎进殿行礼,并恢复贝勒爵位。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命胤祎总理泰陵(雍正帝陵寝)守护事务,任领侍卫大臣兼护陵大臣。

乾隆二十年(1755年),胤祎在自己府中去世,时年五十岁,一生平淡、稍有挫折,基本算是平安善终。

皇二十一子慎郡王胤禧: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月,生母熙嫔陈氏(时为庶妃)。胤禧出生时,诸兄长的夺嫡之争已经热火朝天,作为一个幼儿,他没有资格也不可能去与哥哥们争夺储位,所以没有威胁,和哥哥们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胤禧又淡泊名利,无心朝政,专心于笔墨诗画、文人雅事,而且成就很大,所以雍正帝继位后,对这个喜好书画、性情恬淡的小弟特别喜爱,在雍正八年(1730年),胤禧刚满十九岁时就晋封他为贝子,当年再晋封贝勒。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和胤禧同岁的侄子乾隆帝继位,乾隆帝一样很欣赏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二十一叔,晋封他为慎郡王。此后胤禧在乾隆朝先后出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管理宗人府事,议政王大臣。

胤禧虽然贵为郡王,却礼贤下士、好学不倦、诗画文采斐然,在康熙帝诸皇子中,胤禧的个人文化素养是最高的一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胤禧病逝,年四十八岁。他没有子嗣在世,所以乾隆帝将自己的第六子永瑢过继给他为嗣孙,承继慎郡王宗祀,这是乾隆帝对于文采斐然、平和好学的胤禧最好的追崇和纪念。

皇二十二子贝勒胤祜:生于康熙五十年十二月(阳历是1712年1月),生母谨嫔色赫涂氏(时为庶妃)。胤祜虽然没有幼年夭折,但是一生乏善可陈,事迹不显,在康雍乾三朝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功绩和劣迹可说。

雍正八年(1730年)二月,胤祜凭借皇子身份被封贝子,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晋贝勒,此后就止步于此,再也没有晋封。乾隆四年(1739年)八月,乾隆皇帝下谕,免除贝勒胤祜“内廷行走”、“武备院事”两项差事,乾隆九年(1744年)正月,胤祜病故,年三十四岁,在平平淡淡中善终于家。

皇二十三子郡王衔诚贝勒胤祁:生于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阳历是1714年1月),生母静嫔石氏(时为庶妃)。胤祁在兄弟中行辈几乎最低,又是康熙帝晚年所出的幼子之一,所以得到了康熙帝钟爱。同时他年纪幼小,对诸皇兄也没有威胁,因此和哥哥们的关系也不错。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将十五岁的幼弟胤祁封为镇国公,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帝即位后,晋封二十三叔为为贝勒,以示“笃厚懿亲之意”。

从乾隆九年(1744年)开始,胤祁受命负责管理三陵事务(顺治帝孝陵、康熙帝景陵、雍正帝泰陵),不过胤祁负责护陵时办事不利,多有差池,乾隆帝大为恼怒,几次加以斥责,并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胤祁诸差事疏忽、行事散漫为由,将其爵位降为镇国公。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举行七十寿辰庆典,加恩唯一在世的叔父胤祁,将其晋爵为贝子,这一年的胤祁都六十八岁了。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胤祁恢复了贝勒爵位,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胤祁加授郡王虚衔,但只享受车马服饰及大典排班待遇、不享受俸禄。

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七十三岁的胤祁去世,他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康熙帝皇子,至此,康熙帝三十五位皇子都离开了人世。

皇二十四子諴亲王胤祕: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五月,生母穆嫔陈氏(时为庶妃)。胤祕是康熙帝序齿皇子中最幼者,他出生时康熙帝已经是六十四岁的老人了,所以对这个老来子心爱无比,常常带在身边,四处巡幸。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亲自安排幼弟胤祕到上书房和诸皇子一同读书。雍正九年(1731年),十六岁的胤祕奉命代表雍正帝往太庙祭祀行礼,开始参与朝政。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下诏“朕幼弟秉心忠厚,赋性和平,素为皇考之所钟爱,朕心喜悦,著封亲王”将胤祕晋封为和硕諴亲王。康熙帝受封为亲王的皇子中(包括在康熙朝初封和在雍正朝、乾隆朝先后晋封的),胤祕是受封时年纪最小的一位,雍正帝实在是把这个比自己小三十多岁的幼弟当儿子来溺爱了。

雍正十三年(1735年),比胤祕还大五岁的侄子乾隆帝继位,正式为二十四叔举行亲王册封礼、分府就封,胤祕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亲王。

在乾隆朝,胤祕先后就任镶白旗蒙古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管理御书处、宗人府、玉牒馆等处,地位尊崇、事务悠闲,平安度过了三十多年悠游清贵的富贵生活。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阳历是1774年1月),五十八岁的諴亲王胤祕去世,一生富贵,安享荣华。

以上,就是康熙帝全部三十五位皇子的生平简介以及最终的结局,他们中间有的一生富贵平安、有的被废爵圈禁、有的死于非命、有的年幼夭折,但殊途同归,最后都融入了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中,只有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笑到了最后,得以入继大统、登基称帝,成为清朝第五代皇帝——清世宗雍正帝。

另最后外再特别解释一下:所有康熙帝皇子中,除了尚未按照行辈起名为“胤”字者,其他皇子姓名中的“胤”字都在雍正帝登基后被改为“允”字,无论他是否在世、亦或是早夭去世。本文为了方便大家阅览查询,所以一律使用了他们的原名,以免重复繁琐加以改正,特此予以说明。

其他相关
典型的清代宫廷画风,张若霭、张若澄兄弟合绘《秋山抚琴》

典型的清代宫廷画风,张若霭、张若澄兄弟合绘《秋山抚琴》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2
张氏家族的第三代有两位佼佼者,分别是张若霭和张若澄。乾隆皇帝是个艺术品发烧友,他格外看重能够进行诗文书画创作的臣子,正好张若霭、张若澄二人都是此中高手。通过张氏兄弟合绘的山水,很容易联想到现代画家的一些主题性作品,这些作品往往看上去有种处处掣肘的感觉。...
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10本关于大秦大国的历史好书

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10本关于大秦大国的历史好书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2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大秦王朝统一六国,并不仅仅是秦始皇一人之功,而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本期书单关键词:...
雨天来到泸州张坝桂圆林,为大家讲述一段关于它三百年的历史

雨天来到泸州张坝桂圆林,为大家讲述一段关于它三百年的历史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1
声明:本文为江阳沽酒客原创作品,图文皆是,未经许可和授权不得,否则必究。 你有没有见过雨天的张坝桂圆林,当然我说的是现在。过去几十年,在张坝还没搬离原住民的时候,我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有雨天张坝的印象。 ...
这三个国家都有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记载,为何差异这么大呢?

这三个国家都有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记载,为何差异这么大呢?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1
1、美国 在美国的历史上对中国很是正视,从亚洲《世界历史》书中有可以看出。里面涵盖的内容很是全面,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全都涉及到了,这跟中国的历史记载很类似。 ...
关于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下历史上的做法

关于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下历史上的做法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2
最近,司法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网上引起了一段热议,不仅仅是媒体人,一些学校的教授以及更多的社会中的普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仔细分析,其实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抵触的心态,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更多的侵害到自己的利益。但是,随着世界的日益开化,这也会是一种主流,如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们不就是一种最好的证明吗? ...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关于圆明园的历史,你知道多少?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1
圆明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其修建和扩建历经了多个阶段。以下是关于圆明园历史的详细概述: 修建时间: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但根据另一份资料,其修建始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并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此后,嘉庆、道光、咸丰三代皇帝又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 占地面积与组成:圆明园占地约350多公顷,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并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 历史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入北京,疯狂劫掠并焚烧了圆明园,这场大火持续了三昼夜,使得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中外罕见的艺术宝藏被付之一炬。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