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作物灌溉应用讲座01-作物灌溉并不是简单按阈值开关控制的事
作物灌溉需要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这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农业常识。但是还是有不少人试图通过单单的一种、或两种因素就进行灌溉决策,甚至于认为灌溉控制器可以根据某些物理量设定值进行控制,这就是所谓的阈值设定就能够完成灌溉任务的自动化控制。
下面以大量的、常见的、对于人类来说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例,先了解一下灌溉并不是按设定阈值自动完成开关控制的事。
冬小麦
北方常见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它就是一个实例,多数北方人都知道,小麦是如何灌水的,甚至把它的灌水规律也用到园林灌溉上来。常常看到的是小麦是在播种后,过冬前灌保墒水,过冬后灌返青水。从农村来的园林管理者也是这样指挥工人,按照种小麦的灌水方法给园林植物灌保墒水,返青水。对于小麦来说其实主要关注的是小麦关键水。小麦播前后采取大量灌水(保墒水),使50~200厘米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有利于小麦根系下扎,增长深层根比例。依据小麦需水特点和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水分效应,采取灌关键水的方法是一项有效的节水办法。
春节之后,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返青期可以说是小麦种植的关键时期,需要灌返青水。影响冬小麦返青的主要条件是温度。经过镇压有利保水、保肥、保温,能防冻保苗,控上促下,使麦根扎实,麦苗生长健壮,浇返青水要根据不同的地温条件,不同墒情而定,灌多少水也需要根据苗情和气温决定。小麦刚刚返青,温度还上不来,地温低,不利于小麦生长。如果这时候就灌水不利于小麦生长、灌水就会降低地温,这样小麦返青慢,对小麦今后生长是不利的。
玉米
小麦是灌水要求相对简单的作物,玉米对于灌溉时机和灌溉用水量的要求就更加复杂了。玉米需水量主要指在适宜土壤水分条件下,棵间土壤蒸发量和植株蒸腾量之和。影响需水量的主要因素是气象、土壤、栽培措施和品种等,玉米生育期内积温高,相对湿度小,日照强,风力大,需水量就大。随着耕深、栽培密度和施肥量的加大,玉米需水量有增加趋势。此外土壤质地、水分及地下水位也影响玉米需水量。春玉米比夏玉米耗水量较多,但各生育时期的需水规律基本一致。
在玉米生育过程中重点在播种期、拔节期、抽雄开花期和灌浆期4次水,适时灌溉拔节水、大喇叭口水。
1、播种期灌水
播种期灌水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壮,获得高产的基础,是保证玉米高产的关键水。播种期灌水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用播前灌水或播后灌“蒙头水”。高产玉米种子发芽和出苗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一般在土壤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春玉米采用冬灌或早春灌,冬灌不仅可防止播种时降低土壤温度,又可避免与其它作物春季争水矛盾。麦田套种玉米结合浇麦黄水,做到一水两用。夏播玉米在麦收后墒情差时应立即浇水造墒,待机播种。也可先播种后灌水,这是抢时早播的一种有效方法。
2、拔节期灌水
玉米拔节后,在营养体迅速生长过程中,穗的分化也已开始,水分需求量大。所以,在降水不足时,结合追肥适量灌水,使0~80mm土层土壤含水率达16%~18%。既可增加叶片的光合作用,促使气生根的发生,减少小花退化,缩短雌雄花的出现间隔。
3、大喇叭口期灌水
植株拔节后茎叶开始加速生长,叶面蒸腾加剧,雌穗进入小花分化期,进入需水临界期,对水分要求增多,在降水不足的情况下,结合追肥及时灌水,可防止“卡脖旱”,使0~80cm土壤含水率达到18%,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促使气生根的发生,减少小花退化,缩短雌雄花的间隔时间,有利于授粉结实,是夺取玉米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
4、抽雄开花期灌水
抽雄开花正值盛暑时期,日照时间最长,气温最高,绿叶蒸腾最强,耗水强度最大,是玉米需水临界期,在降水较少情况下,结合追肥适时灌水,使土壤含水率达到20%左右,增加行间湿度,提高花粉生活力,利于授粉提高结实率,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使更多养分向果穗中转移。研究表明,开花期干旱不灌水,会大幅度减产。
5、灌浆期灌水
开花授粉后进入子粒形成和灌浆阶段,这时灌水可促进灌浆强度、延长灌浆时间、减少果穗秃尖长度、增加穗粒数及粒重。储存在茎、叶中的光合产物和可溶性营养物质,通过植株体内水分的运动,大量向穗部子粒中输送。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以防止叶片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光合强度,对减少败育粒,增加粒重有重要作用。一般情况下玉米整个生育期间要灌好播种期、拔节期、抽雄开花期和灌浆期4次水。如若当地水资源不足,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则要设法保证玉米播种期、抽雄开花期和灌浆期的水分供应。如遇干旱不进行及时灌溉,会使玉米造成大幅度减产。据试验研究表明:玉米苗期干旱一般减产5.7%;拔节期干旱减产24.7%;抽雄开花期干旱减产29.6%;灌浆期干旱减产50.2%。“玉米前苗期旱不叫旱,中后期旱一定要灌”。
以上是旱作物灌水的情况,对于水稻作物其灌溉规律更加有自己的特点。
水稻
除旱作水稻外,水稻强调水层的薄、浅、湿和晒田,水稻的节水灌溉方法满足水稻各个生育期的需水要求,又调节了土壤水分状况。水、肥、气、热等生长发育四大因素得到的科学合理的调节。在整个生育期形成一个“以水调气、以水调温、以水调肥、以气养根、以根保叶、已壮抗害”的生理、生态环境,有效的预防水稻的烂根、倒伏、早衰,减轻了病虫害。有效的利用水资源,节水的同时获得更高的产量,提高了水分生产率。
水稻薄、浅、湿、晒灌溉制度是根据水稻移植到大田后各生育期的需水特性和要求,进行适时灌溉、排水、为水稻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这种灌溉制度综合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采取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分蘖前期湿润落干的灌溉模式。根据拔节孕穗期回灌薄水,抽穗开花期保持薄水,乳熟湿润,黄熟期湿润落干的灌溉模式。
根据水稻生理需水要求,水稻节水灌溉以浅灌为主,采取浅、晒、湿、干交替间歇灌溉法。
1、插秧后到分蘖末期保持浅水层,做到浅水不露泥,深水不过寸,以利增温分蘖。
2、有效分蘖末期晒田。每平方米平均450~
550株就可晒田。晒田7~8天,地面出现细裂纹,根部生出新根,叶片上举为止,然后灌水施肥,促成大穗。长势旺的可晒田,防止地上部节间伸长,造成倒伏减产。
3、孕穗至抽穗仍以浅灌为主,如遇17℃以下低温保持15厘米深水,可保护幼穗发育,过后恢复浅水层。
4、抽穗至成熟,采取间歇灌溉法。扬花期建立3~4厘米浅水层,即寸水,灌浆期湿润灌溉法。以湿为主,灌一次水自然落干,在灌下一次水,前水不接后水。这样水气交替达到以气养根,以根保叶,利于灌浆防早衰,蜡熟期干湿交替间歇灌水法,以干为主,灌一次水落干1~2天,再进行灌水,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根系活力,利于度籽粒。
结论
你能够看到这里,大概能够看出来了,在多种影响因子和多个物候期不同需水量的条件下,灌溉不是只靠传感器设置开关阈值就能实现的事,它是一个由多种因子影响的复杂决策过程。同样的道理在葡萄成熟后期,适当控水可以增加其果实含糖量。甘蔗在收获前不应当灌水,控水可以增加甘蔗的糖分。灌溉时机和灌水量是一个多种因子影响的决策过程,因为它太复杂,需要考虑的因子太多,智慧灌溉就不是想像中这样容易就做到的呢。但是,这也不是不可以完成的任务,重要的是找到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多因子影响效应结果,通过传感器、无人机甚至是卫星遥感数据,可以找到作物的效应及其影响因子,并量化这些效应数据,最终后找到解决作物灌溉决策的正确办法。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