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东晋名臣温斌?
温峤前期跟随刘琨一起治理残破的并州,在匈奴汉国的强大攻势下,仍然与石勒等人顽强作战,而且还打赢过几次,他是刘琨最得力的助手。晋愍帝司马邺被俘后,他代表刘琨等在北方抵抗的西晋残余势力到建康,劝晋王司马睿称帝,温峤在朝堂上慷慨激昂的分析利害关系,思路非常清晰,王导,郗鉴等人看了都十分佩服,正是温峤的据理力争,这才让犹豫不决,推推搡搡的司马睿下定决心称帝,并且不得不在表面上维护北伐的政治正确,因此促成了东晋王朝的建立。
晋元帝司马睿称帝后,温峤几次请求回到北方继续辅助刘琨,由于司马睿爱惜这个人才,就没有同意,不久后,刘琨被段匹磾杀死,温峤就留在了东晋朝廷,并且与太子司马绍成为布衣之交,他对司马绍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大将军王敦起兵叛乱后,温峤参与保卫建康城,当时,太子司马绍打算亲征,温峤以太子是储君为由,说服太子不要冲动行事。后来,王敦进入建康,打算以不孝为罪名废了司马绍的太子之位,温峤便据理力争,他说太子有安邦定国的大才,这才是大孝,由于温峤本来就有一定的名气,而且司马绍为人也不错,能得到各大名门世家的支持,所以王敦只好做罢。
晋明帝司马绍登基后不久,王敦再次起兵。温峤假意奉承王敦,并且故意接近王敦手下的钱凤等人,得到了王敦军中不少的秘密情报,为司马绍平乱争取了不少的时间。不久后王敦病逝,于是温峤带兵打败了王敦的残存力量,协助司马绍平了这次内乱。
晋明帝司马绍在位三年去世,年幼的太子司马衍登基为晋成帝,皇太后庾文君临朝称制,温峤与王导,庾亮等同为顾命大臣,但是温峤似乎对朝廷中的荣华富贵和尔虞我诈不是很感兴趣,于是朝廷就让他做了江州刺史,还有一个在王敦时代就得到的官职“丹阳尹”。温峤在江州时兴农桑,免部分苛捐杂税,又兴教育,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事情,得到百姓的爱戴,甚至当他去世后,当地百姓都十分怀念他,
当年镇压王敦之乱时,司马绍引入了苏峻和祖约等流民帅的力量,同时苏峻又与辅政的皇叔祖司马羕的关系不一般,这让外戚庾亮十分焦虑,于是他想要以太后庾文君的名义诏苏峻入朝而除之。温峤认为庾亮度操之过急,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他想要带领丹阳和江州的军队北上保卫京师建康城,没想到庾亮竟要求温峤不要“越雷池一步”,也就是说庾亮对温峤一样心存芥蒂,然而正是这位国舅爷的一意孤行,导致随后的内乱。很快,苏峻在祖约的怂恿下从历阳起兵叛乱,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攻破了建康,并且纵兵掳掠,皇太后庾文君也在当年郁郁而终。随后,苏峻挟持小皇帝司马衍和王导等人到了石头城。京城遭受严重破坏,后赵也打入了东晋边境地区,局势十分危险,而无力平乱的庾亮只能出逃,并且投奔了温峤,庾亮打算以太后庾文君的名义,拜温峤为开府仪同三司,想要以此套近乎,温峤却以国难当头为由谢绝了。
当时,陶侃为荆州刺史,他一直对自己不能成为明帝的顾命大臣感到怨恨,并且将责任归咎于庾亮,所以并不愿意出兵平乱。温峤在将军毛宝的建议下,打算推陶侃为盟主,领导各路将军平乱。然而,陶侃却打算砍了庾亮,用他的脑袋去劝说苏峻退兵。于是,温峤就说服庾亮去向陶侃道歉,陶侃见到庾亮气度不凡,也就释怀了。同时,身处兖州的郗鉴也给温峤出了个计策,那就是断了叛军的粮道,这样叛军就没办法抵抗多久了,温峤也采纳了这个办法。随后,温峤派出手下大将毛宝联合陶侃的军队攻打叛军,在这期间,陶侃还有几次打算回到荆州,并且几次说要诛杀庾氏兄弟,温峤只能不停的调节,才让毛宝可以专心打仗。后来,毛宝在前线与叛军厮杀,对叛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最终才把这次足以亡国的内乱平了,可以说,如果没有温峤和毛宝二人,一盘散沙的东晋王朝可能就要提前在内乱中灭亡了。叛乱平定后,温峤留下了部分物资,协助陶侃重修建康城,随后就返回了江州。
苏峻之乱平定后不久,温峤与王导,陶侃等人都先后去世了,江洲人民都为温峤的死感到悲痛。名将毛宝成了庾亮部下,这以后也就再没有发挥出什么优势来。若干年后,打算北伐的庾亮由于轻敌,导致毛宝在抵抗后赵大军时阵亡,东晋王朝就这样失去一员猛将,如果温峤或者陶侃还在的话,那么结果就肯定不会是这样了。
纵观温峤一生,他为晋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东晋王朝的建立过程中,温峤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如果没有他,那么东晋王朝估计是没办法延续一百多年的。温峤是一个能文能武,又爱护百姓,懂得治理地方的人,用“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来形容也不为过,他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全能型的,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并且与祖逖,谢玄一样没有太大的私心,谥“忠武”还是合适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