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本山的小品百看不厌?
1郭德纲说得好,相声这种曲艺,那不是谁有嘴都能说的,别的行业门槛在外面,能干就能干,不能干就不能干,相声不一样,门槛在门里,学了挺长时间,师傅一句话,你不适合吃这碗饭,好的相声演员得是半个心理学家,笔者认为,相声小品同出一理,这一行特别吃人,吃人就是看人的意思,同样的话,他说大家就笑你说大家就尴尬,这就是为什么德云社那么多人,获得广大观众认可而不是饭圈自嗨的就那几个,那几个垮了,德云社就完了。
当代的小品演员,可以说大多数都不适合演小品,他们本身天赋有限就不招笑,没观众缘,再加创作能力有限,立得人设也不合适,咱们有一说一,不是踩一个捧一个,比如沈腾马丽和艾伦王智,很明显沈腾马丽一出来观众就想笑,艾伦再怎么演,都感觉硬搞笑,艾伦当配角,立一个憨厚或霸道的肌肉男形象被主角(大多是沈腾)恶搞,能有反差萌的效果,能出好喜剧。
这里搞笑这个词很有意思,笑已经不是从观众内心发出来的了,而是搞出来的,这个“搞”用的手段就不好说了,不笑咯吱你笑都算光明正大的,马三立先生说得好:我们是说相声,不是出洋相,出洋相就是大呼小叫满地摔跟头扇嘴巴之类,这就让人厌恶甚至恶心了,现在那些不适合演喜剧的喜剧演员,就是靠出洋相,咋咋呼呼一惊一乍,譬如张小斐,张小斐这个演员长得很漂亮,李焕英这个角色拿捏得相当传神,可谓近乎神迹,但你看她演小品,哪个角色大家记住了?贾玲可以卖丑,她只会咋咋呼呼,现在量产的喜剧演员,从入行起看到晚会上的小品和他们的老师都这样教他们,说话就要大呼小叫,张嘴瞪眼,在他们脑子里,哭就是那样哭,笑也就是那样笑,一切都是机械的,尴尬的,于是这些本身天赋有限的演员根本没有进步的空间。
你看以前那些演员,赵本山也好,侯宝林也好,首先中气十足,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陈佩斯演八十年代小混混,那眼神那动作,简直就是剧中人,他们不用做作的大呼小叫,他们永远按正常语速说话,关键是他们有信心逗乐观众,现在演员的大呼小叫,挤眉弄眼,也是没信心的体现。
2正如喜剧演员有门槛不是谁都能做,喜剧剧本也不是一朝一夕能量产的,一部真正好的喜剧,可能集中了作者一生的感情,譬如《你好,李焕英》那是贾玲对母亲的怀念淤积而成、一泻千里,有评论家说过,贾玲可能很多年都做不出这样的故事了,因为她的感情已经得到完美宣泄了,何庆魁为赵本山量身打造的剧本是一年一部,删繁十次韦编三绝,才凝结出来的结晶,现在《欢乐喜剧人》这种模式,要求演员一周两周之内就做出一部小品,这就使演员除了吃老本,就是抄袭网络段子,喜剧的专业编剧都不敢这么干,何况演员呢。
郭德纲岳云鹏的传统相声,很多是近百年来相声名家一点一点累积创作的,每个人加一点,每个人改一点,侯宝林找老舍删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段子,郭德纲天纵英才祖宗赏饭,又改编原创了不少,才有如今的德云社传统相声,相声的原创,是要演员根据演出经验,没事想一点,没事想一段,一点一点挤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你让郭德纲以《欢乐喜剧人》的频率编相声,他也编不出来,
古人写诗,讲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王勃写《滕王阁赋》,在楼下写一句,有人往楼上大人物那里报一句,在王勃是紧张至极,他纵有天赋奇才,也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滕王阁赋》这么多句子,他能都是在滕王阁上灵光一现想出来的么,有些句子可能都是他平时思考成熟的,有的句子是他的边角料,一时间都用上了,异彩纷呈,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但你能要求王勃每日都写出一篇《滕王阁序》那样的文章么,这就是左倾机会主义了。
如今小品演员在春节这种短时间档期里要接很多演出任务,不同的电视台都要找那几个名角,每个节目还都要有新鲜内容,他背后的编剧团队早就把累积材料用光了,段子也不是一下就能憋出来的,这时候只能所有小品内容同质化,最好的例子就是最近十多年春晚小品,出现最多的情节是误会与假装,请个假女朋友骗父母,请个假老伴骗儿女之类,这些情节,不接地气,一厢情愿胡说八道,看着怎么不别扭,而且结尾一贯升华主题,真情流露逼观众哭,给观众添堵,最近几年的小品,无聊的多,有几个原创段子能让大家记住?。
3还有最重要一点,现在喜剧创作不是演出团队与电视台两方面的事,一个节目的演出,要黄飞虎闯五关、要关二爷过五关斩六将,条条框框,很多东西不能写,谁都要提意见,都要说话,在这方面,对赵本山的干涉已经很放开了。
赵本山直言春晚小品创作起来太累,以至于13年之后再不上春晚,还有很多以前活跃的演员,现在也不上了,搞得春晚小品万马齐喑,这些年除了郝建和老太太这对组合,还有什么经典的作品么,以前尚可以损损村长,现在只剩下妖里妖气的毒舌蔡大妈攻击侮辱潘子的身材,以前可以嬉笑怒骂,现在只剩下硬来正能量,喊口号,哭哭咧咧。
大抵如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