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登选简介 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什么最后死得很惨
张作霖的五虎将之一姜登选,是被钉在棺材里活活闷死的。
张作霖手下将领中,有五人被称为“五虎将”,他们分别是张宗昌、李景林、韩麟春、郭松龄以及姜登选。
这五人的品行不一,性情也各不相同,其中,张宗昌粗鲁放纵,李景林则圆滑狡诈,而韩麟春属于那种老奸巨猾之人。
另外,心胸最为狭隘,同时睚眦必报的便是郭松龄。
唯一一个能上得了台面,且好评如潮的将领,便是姜登选,其人重义且轻利,为人还十分豪爽,更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最重要的是,他对张作霖可谓是忠心不二。
但这样一个深受军民拥护,又被张作霖极为看重的虎将,最终却做了个被活活闷死于棺材之内的凄惨结局,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其中缘由,说的简单点就是因宿怨而引发的惨案。
宿怨的双方,分别是姜登选和郭松龄。
1907年,郭松龄以优异的成绩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毕业,随后充任了盛京将军衙门卫队哨长,担任该职务时,郭松龄带兵严谨,勤于职守,因此受到了陆军统领朱庆澜的赏识。
自此,郭松龄便追随朱庆澜左右。
而在1911年,受同盟会四川负责人程潜的推荐,已经担任四川陆军统制的朱庆澜,结识了刚满三十岁的姜登选。
当时程潜因需要回家奔丧,便把同盟会的相关工作托付给姜登选,临行前还特意对朱庆澜说,姜登选此人“沉着勇毅,胜我十倍”,是个值得信任之人。
由此,朱庆澜便与姜登选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就是说,在早期阶段,姜登选和郭松龄二人均追随过朱庆澜左右,虽说算不上同僚,但至少相互之间认识,且没有什么恩怨。
但是在两人归于奉系,也就是均开始为张作霖效力之后,逐渐便有了矛盾。
姜登选归于奉系,源于同学介绍,当初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时,结识了一个日后成为张作霖心腹的人,此人便是杨宇霆。
因此,在1922年,经杨宇霆推荐,姜登选辞去总统府咨议职务,正式加入奉军,担任奉军总参议。
而郭松龄加入奉系,同样也是得益于同学。
1912年时,由于护法运动失败,郭松龄只得返回奉天,之后经同在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过的同学介绍,开始担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
在这里,郭松龄认识了一个对他至关重要的人,此人便是张学良。
等到姜登选在1922年进入奉系时,郭松龄在张学良的推荐下,已经出任奉军第八旅旅长职务,并与张学良领导的第三旅组成了司令部。
按理说,虽说同在奉军,但两人此前也打过交道,就算没啥感情,也不应该会有太大矛盾才对,但仅仅在三年后,也就是1925年,郭松龄就公然处决了姜登选,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呢?
从刚开始毫无矛盾,到后来间隙渐生,再到最后彻底决裂,郭松龄和姜登选之间的冲突,可以分为表、里两个方面来讲。
首先,是表面原因。
姜登选和郭松林第一次产生正面矛盾,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当时,张学良、郭松龄率奉军第3军从正面仰攻直军,但由于直军居高临下,导致奉军一度损失惨重。
而之后不久,由韩麟春、姜登选所率的奉军第1军,侦知驻扎在长城九门口的直军守备力量比较薄弱,因此对九门口发动攻击,并成功占据九门口。
占据九门口之后,奉军内部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在会议上,张学良就提出,趁着大好形势,再从山海关正面战场调出来五个团的精锐,来增援韩麟春、姜登选。
这个提议,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是绝对正确的,但问题是,韩麟春不愿郭松龄来“抢功”。
因此,在会议最后,韩麟春和姜登选虽然不得不同意张学良的安排,但却说了几句风凉话,称用了这个计谋,郭松龄就可以来立功了。
而郭松龄这个人,前文也讲过心胸狭隘的很,他哪里会听得了这种风凉话,当时就怒气冲冲的对韩麟春和姜登选说,他郭某人向来不沾别人的光,并表示,他要从山海关正面打,不再与第1军争功劳。
说完之后,郭松龄便带着他的部下甩手而起,而之后也果真如他所说,他还真带着自己几个团的兵力就此准备离开。
而在郭松龄负气离开之后,姜登选看不下去,认为郭松龄这是擅离职守,更是胆大妄为,于是,马上到张作霖处告了郭松林一状,虽说最终在张学良的周旋之下,张作霖对于此事并未追究,但由此,郭松龄算是恨上了姜登选。
带着这样的情绪,郭松龄很快又反咬了姜登选一口,彻底导致姜登选与郭松龄决裂。
郭松龄是如何反咬的呢?在姜登选状告郭松龄不久,郭松龄也告了姜登选一状,他提出姜登选的部下陈琛,不听调遣,因此上报张学良,并坚持要将陈琛就地正法。
事实上,这个陈琛确实有不听调遣的举动,但罪不至死,因此,姜登选多方为部下辩解,希望能保住陈琛性命。
但由于郭松龄的坚持,姜登选始终未能如愿,不得已之下,姜登选亲自找到张学良,跪述于其之前,痛哭失声,这才让张学良出面,命郭松龄放过陈琛。
部下陈琛的小命是保住了不假,但这件事,却让姜登选颜面大失,因此,他和郭松龄之间也算是彻底绝了交情,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除了上述两个矛盾之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因为封赏等问题,郭松龄又恨上了姜登选。
当时,由于奉军胜利,因此张作霖原计划是派姜登选去接手扬州,而郭松龄则接手安徽,但谁知道杨宇霆仗着张作霖的宠信,也想要个地盘,因此,他就去了扬州。
这样一来,姜登选就没办法去扬州,最终,则是去了安徽。
而姜登选去安徽了,那么郭松龄便没有地方可去,这就让他极为恼火,认为自己打仗时冲锋在前,结果最后啥也没捞到,因此除了恼恨张作霖外,连带着占了他位置的姜登选也恨上了。
这便是郭松龄与姜登选之间的表面矛盾,也是导致他们水火不容的直接原因。
而除了这几个表面原因之外,两人之间还存在派系上的不一致,同样也是导致二人最终走向生死决裂的因素。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由于直胜奉败,张作霖便在内部开始了一场大整顿,曾经跟着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元老派们,由于安于享乐,逐渐被更有能力的士官派替代。
而士官派的代表人物,便是杨宇霆。
同样,作为杨宇霆的同学,姜登选自然也是士官派的核心成员,他和其他士官派的成员,紧紧团结在杨宇霆身边,而杨宇霆由于深受张作霖信任,整体士官派也跟着沾光。
而除了士官派之外,另一边便是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
所谓陆大派,就是从陆军大学毕业的军官,他们以郭松龄为首,而郭松龄的发迹又和张学良有莫大的渊源,因此,陆大派也被叫做“太子党”。
也就是说,当时的奉军内部,是由元老派、士官派以及陆大派这三派组成。
元老派暂且不说,毕竟他们逐渐被一一替换,总体没有太大的实力,而士官派与陆大派,却有相互抗衡的资本。
由于士官派的首脑杨宇霆深受张作霖信任,加上他们在军务上也确实有两把刷子,因此在奉军逐渐做大之后,他们就成了蛋糕分得做多的一批人。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为什么张作霖会最终同意杨宇霆和姜登选分别接受扬州和安徽,原因 就在这里。
而反观陆大派,也就是太子党,张作霖培养和提拔他们,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张学良的班底,假以时日,在张学良接班时,有人可用。
因此,在张作霖心里的概念是,反正将来这整个奉军都是张学良的,到时候陆大派的人还会分不到蛋糕吗?
在这种思想驱使下,张作霖就在封赏问题上,把陆大派往后放了放,先紧着士官派的人。
但这样一来,士官派是满意了,而陆大派就不爽了,凭什么打仗冲锋都有我,分蛋糕的时候就没我了呢?
所以,作为陆大派的核心人物郭松龄,自然就会对这种情况不满,不仅恼怒张作霖不公,更忌恨士官派的人抢走了自己应得的东西。
这便是郭松龄与姜登选的内在矛盾。
而在这种内在矛盾与上述几个表面矛盾的双重加持下,郭松龄的怨气也越来越多,而到了1925年,郭松龄内心的怨气终于达到了顶点。
当年十月,他趁着张作霖派他前去天津去部署军队,计划进攻国民军的时机,安排亲信与冯玉祥开始频繁接触,并向冯玉祥表达了自己决心反奉的想法。
与此同时,张作霖五虎将之一的李景林也加入进来,他与郭松林、冯玉祥结为同盟,并在当年11月31日,在滦州共同发出通告,宣布脱离奉军体系。
而当时的姜登选,恰好从平津坐专车回奉天途中,听闻郭松龄倒戈反奉的消息后,他决定在滦州下车,见一见郭松龄,好劝他不要这么干。
但正是因为他下车去劝郭松龄,结果却遭到了郭松龄的枪决。
根据曾担任过奉军第十军副军长,同时也是张学良同学的戢翼翘后来回忆,当时郭松龄在得知姜登选要来滦州时,便派人提前在车站等候姜登选。
等姜登选抵达之后,看到郭松龄派人迎接,他觉得郭松龄不敢把他怎么样,因此便跟随而去。
但去了之后,姜登选与郭松龄就开战问题产生激烈冲突,期间郭松龄还力劝姜登选与他一起反奉,结果遭到了姜登选的大骂。
之后,郭松龄将姜登选安排在一处民房,但却不放其离开,并且还收走了他的所有行李。
最终,郭松龄认为既然扣留了姜登选,如果放他回去必然会坏自己大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姜登选再说。
于是,姜登选被郭松林的部下连夜押至滦州中学,于操场上被就地枪决。
还有一种说法,是郭松龄原本没真的想杀掉姜登选,而是计划将其长期关押,等到自己反奉成功之后再说,但由于郭松龄的参谋顾浩在姜登选的行李中搜到了北京麦加利银行10万元的存折,于是就起了吞没之心,而在他的怂恿游说下,最终促使郭松龄下达了杀掉姜登选的命令。
具体哪一个说法是真的暂且不说,总之,在1925年的那个冬夜里,44岁的姜登选就这样被枪决于滦州中学的操场上。
那么,前文所说的姜登选被活活闷死在棺材内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说起来,真的是一桩惨案。
郭松龄下令枪决姜登选之后,士兵按令行事,而在执行枪决时,其实并未击中姜登选的要害,也就是说,姜登选并没彻底断气。
也不知道是执行命令的士兵不知道,或者是郭松龄有特别的授意,总之,就这样将姜登选装入了棺木,随便找了个地方掩埋。
而在姜登选被枪决的事情传开后,经其好友张淦臣等人多方奔走,加上后来姜登选的老领导朱庆澜的努力,最终将姜登选的棺椁运回天津。
而在运回天津后,需要为姜登选移棺,众人打开棺材后这才发现,原本被绑在姜登选手下的麻绳已经松开,并且棺木两侧以及上方的木板上遍布爪痕。
一番询问之后,众人才知道,当时姜登选并未死透,而是在棺材中苏醒了过来,并成功挣脱掉了手上的麻绳。
但由于被困在棺木内,即使他使尽全身力气,也没办法打开,况且当时他还有枪伤在身,因此,在想尽办法破棺无望后,最终还是被活活闷死在了棺材之内。
当易柩时,众见遗骸双手所缚之麻绳已松,柩之左右木板爪痕宛然,大骇。细审其故,始知登选被枪击,实未中要害,而闷死于椁中者也。---《睇向斋秘录》
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出令人难以接受的惨剧,堂堂奉军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高材生,最终居然如此憋屈的死去,实在是令人唏嘘。
而造成姜登选死亡的郭松龄,最终的下场也不比姜登选好到哪里去。
郭松龄宣布反奉之后,刚开始所向披靡,一度占据锦州,逼得张作霖都开始收拾财产细软,准备跑路。
但在1925年12月底,由于冯玉祥的突然背叛,加上日本关东军的参与干涉,最终导致郭松龄兵败。
而在兵败后,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被俘,由于杨宇霆担心张学良会为郭松龄说好话,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便向张作霖进言,最终让张作霖下达了处决郭松龄夫妇的命令。
并且,在郭松龄夫妇被处决后,张作霖似乎觉得还不解恨,又下令将两人尸体暴尸三日,方可收葬。
这便是郭松龄的最终结局,相比之下,他比姜登选被活活闷死的结局也确实好不到哪里去。
综上所述,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之一姜登选,之所以会在最后死的这么惨,主要是他得罪了睚眦必报的郭松龄,因此被郭松龄记恨在心,同时当时正值郭松龄宣布反奉的关键时刻,姜登选过于托大,贸然去见郭松龄,所以便成了“羊入虎口”,最终被郭松龄残忍杀害。
姜登选,(1880~1925)原直隶省南宫县陈村人。奉系军阀张作霖手下五虎将之一,高级将领。姜登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期间,姜登选受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影响,不久便加入了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中国同盟会”。
回国后,1922年正式进入奉军张作霖的部队,被委任为东三省陆军整顿处副监。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出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1925年先后任苏皖鲁剿匪总司令,安徽军务督办,奉军第四方面军军团长等职。同年11月26日,姜登选被同为张作霖帐下五虎将之一的同僚郭松龄残忍杀害。
姜登选的死确实令人寒心,作为张作霖的五虎将 之一,姜登选和那几位性格差异很大,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对大帅张作霖忠心耿耿,从来不在利益上与人纷争,而且两袖清风不贪不抢,性格刚毅,待人诚实。对自己的下属更是疼爱有加。特别是对一起出生入死共患难的哥们感情特深。
也就是因为姜登选太注重哥们情义的这种性格,为他日后的死埋下了浓重的伏笔。
姜登选为什么死在自己哥们郭松龄手里,这事是有原因的。他们俩的积怨还得从1924年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期间说起,当时 姜登选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与同僚郭松龄一起参见了战斗。在与敌军对抗期间,姜登选与同为五虎将之一的郭松龄产生分歧。九门口一战,郭松龄怀疑姜登选手下一旅长陈琛不听调遣 ,延误了战机。于是郭松龄要求将其就地正法,一向护犊子的姜登选不干了,赶忙上来解释说情。郭松林根本不听他这一套。没办法,姜登选找来了少帅张学良。介于张学良和郭松龄的师徒关系密切,郭鬼子才勉强答应了。免去了陈琛的死罪,但活罪难逃。事后因为此事,二人的关系开始结冰。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联合冯玉祥李景林三人预谋策反,郭松林在滦南发动政变,开始倒戈反奉。消息传到奉天,姜登选不顾之前的矛盾立即乘火车从奉天赶到滦南。极力劝阻郭松龄取消反奉行动,可郭鬼的一意孤行根本不听姜登选的劝阻,并且还胁迫姜登选和他一起联合反奉。一向对大帅张作霖忠心耿耿的姜登选,怎么能和郭鬼的同流合污?于是姜登选就死活不答应。郭松龄大骂姜登选不识时务,并将其强行扣押。并愈加给姜登选一个叛上谋友的罪名,在11月26日那天,将姜登选枪毙。枪毙完了之后,郭松龄派人弄了一口薄木破棺材,将姜登选的尸体扔了进去抛在了野外。
可惜姜登选好心没有好报,远赴滦南劝阻不成还丢了命。
后来,郭松龄反奉失败,被大帅张作霖就地正法,落得个暴尸街头三天示众的惨烈下场。郭松龄死后,据说姜登选的好哥们奉军五虎将之一的韩麟春,找到姜登选的棺椁准备为他厚葬时,发现姜登选的棺材里面有抓痕,而且捆绑姜登选的绳索已经松散。事实证明姜登选当时并没有死,枪毙姜登选的子弹并没有击中要害,从棺中抓痕情况来分析,姜登选应该是后来憋死在棺材里面的。
由此可见,姜登选这不是活活被屈死的吗,郭松龄真是残忍至极,竟然对自己昔日的好兄弟下手。可惜了姜登选这个将才,居然死的这么惨。后来民间还传言说姜登选当时是被郭松龄活埋致死,不管怎么说,英雄已去,郭松龄杀害姜登选的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