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奎高 || 闲聊李渔 | 连载二十五:李渔眼中的美女之“态”
闲聊李渔
文/张奎高
上接连载二十四:
李渔眼中的美女之“态”
李渔曾自言是“登徒子”,加之其性格特立独行,行事、做人、写文章不拾人牙慧、不攘他人一字,总喜欢别出心裁、以求新奇。所以,一些“正人君子”攻击其“性龌龊”、“性下流”。此言至今未消,更有一些专家学者以李渔自言为证来评价李渔“好色”。若李渔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想?
今天我们就聊聊“登徒子”李渔眼中的美女是何样子。也许这个话题会有更多读者感兴趣。
既然李渔曾自言是“登徒子”,那么,就先科普一下什么是“登徒子”。
查百度登徒子条目云:登徒子,复姓登徒,见于战国时楚国宋玉所写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未知是否真有其人,可能仅为文学上的虚构角色。由于这篇文章,人们把登徒子作为好色者的代表。
在《登徒子好色赋》中,登徒子向楚王说宋玉的坏话,说宋玉长得俊俏又好色,要楚王不要让宋玉出入后宫。楚王据言向宋玉质问,宋玉辩解说他的容姿乃受惠于上苍,但他并不好色。楚王要宋玉给个说法,于是宋玉就说他东边邻居的女儿长得国色天香,有倾城之魅,而且经常登墙勾引宋玉,但宋玉皆不为所动,所以他不好色。接着宋玉把话锋一转,开始反讥登徒子,说相较之下,登徒子的妻子长得又丑又邋遢,而登徒子却能连生 5 个孩子,所以登徒子才比较好色。
虽然在《登徒子好色赋》中登徒子并没有非礼妇女的行径,但" 登徒子"一词却因此赋而变成好色之徒、色狼的代名词。毛泽东曾为登徒子翻案。
可见,《登徒子好色赋》是宋玉为了反击登徒子诬蔑他好色而创作的一篇寓言,也可以说是宋玉的一篇反诬檄文。说明被诬陷时要及时还击,不能无所作为。
李渔自称“登徒子”是否有宋玉反诬之意呢?不得而知。令人可叹的是,宋玉的反诬取得了成功,“登徒子”成为好色之徒、色狼的代名词。而朝渔自嘲、反诬的“登徒子”却成了别人攻击自己的口舌、把柄!你说是可叹、可笑,还是可悲?看来,没有文化虽说可怕,但有文化而且身居高位、但又不会读书的的专家、学者才最可怕!
好吧,闲言少聊,我们就来聊聊自称“登徒子”的好色李渔,他眼中的美人是什么样子的。
李渔眼中的美女在他的著作中都有描写。但最为集中的是他在《闲情偶寄》中,有一章专门讲他眼中的美女标准,从眉眼手足、穿着打扮到歌舞才艺,论述得十分详尽。
书中说,“女子一有媚态,三四分姿色,便可抵过六七分。试以六七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则人止爱三四分而不爱六七分,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一倍当两倍也。试以二三分姿色而无媚态之妇人,与全无姿色而止有媚态之妇人同立一处,或与人各交数言,则人止为媚态所惑,而不为美色所惑,是态度之于颜色,犹不止于以少敌多,且能以无而敌有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女人美不美,姿色在次,最要紧是要有“态”。有媚态,即为尤物。何谓有态?李渔说:“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为证明自己的论述,李渔还举了两个事例,读来精彩生动,令人扼腕。
首先来看第一个事例:在扬州时,当地一位贵胄选妾,请李渔帮着长长眼。可古代女子不能像现在的女子那样开放张扬、跑到电视上满天下相亲,还有自爆和男友同居过几年的。她们遵循着“言不露齿、笑不露声”的古训,羞答答地低头站成一排。李渔要她们抬头,其中有一个毫无羞色,立马抬头;有一个经李渔再三再四要求后才抬头;还有一个被要求后,对来人似看非看瞥了一眼,瞬间再安定地抬起头来,待人审视完,又似看非看一眼,再低下头去。李渔先生说,这第三个女子美中就有“态”。
第二个例子,是说从前的某个清明节,一群正在踏青郊游的女子,突然遭遇了一场春雨,便纷纷跑到路边亭子间躲雨。这些女子中美丑不一、长相各异。其中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少妇,一身白衣,装扮寒素。其他人都挤到亭子中,唯她一人在亭檐下徘徊,因为亭中已经插不下脚了。那些挤到亭子中的人,都忙着抖落身上的雨珠,担心衣服被淋湿。唯独她一人,不抖不拍,任雨滴洒身,因为雨下不停、檐滴不止,抖也无用,反而会让自已的狼狈形象暴露于众。不一会儿,雨停了,其他人都匆匆离开了,又是独她一人迟疑不去。果然,不一刻,雨又下起来了,她只两步便返回了亭子中间,而那此又返回来的人,已经不能再占据有利的位置了。女子虽然偶然猜中“天意”,但并未显出得意自喜之色,脸上仍旧是淡淡然、悠悠然。亭子里人挤不下了,又有人站到了檐下,衣衫被打湿得更厉害,而白衣女子反而替她们轻轻拂去衣服上的雨水,姿态百出,就好象老天有意将许多丑女集中这里,以突显白衣女子一人的婿态似的。
写到这里,李渔评论道:“其初之不动,似以郑重而养态,其后之故动,似以徜徉而生态。”“其养也,出之无心,其生也,亦非有意,皆天机之自起自伏耳。”
多么精细的观察,多么雅致的评论!这就是“登徒子”李渔眼中美女的“态“!情趣素雅而不轻佻,眼光独到而充满智慧!他眼中的美女之态,并非常人想象的妩媚妖佻、忸怩作态,而是聪慧狡黠之态,活泼轻盈之态,得体娴雅之态;他眼中的美女不是年轻、艳丽的靓妆少女,而是不失纯真、不掩本色的自然之女。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圭圭、雉水大圭等。从事军旅文化19年;转业后,从事地方文化至退休。
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论文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作词、作曲的大型组歌《永远高歌东方红》获济南军区1976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筹)会员。
特邀顾问:张奎高
顾 问:曹桂明
策 划:心源清波
总 编:岸芷汀兰
编辑制作:岸芷汀兰
图源:网络
本文作者已授权锦绣文萃平台发布
"锦绣文萃"欢迎您赐稿交流合作!!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