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塔大全(十三)上海、天津
中國古塔大全(十三)[上海、天津]★★★還舊樓主2010年11月14日收集整理★★★
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 利塔”“七宝塔”等异称。上海
001、上海南翔寺双塔
南翔寺双塔,又称南翔寺砖塔,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大街,是上海古塔中的老寿星,也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原建在白鹤南翔寺山门内两侧。相传南朝梁天监年间(502一519),有农民坌地得一石,常有两鹤飞来仁立石上,有借人募化建寺,寺成后鹤南飞而不复返,故名南翔寺.镇也由此得名。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改名云翔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一场大火将古寺烧的荡然无存,惟独砖塔劫后余生,为南翔古镇最古老的地面文物。200多年来,古塔历经沧桑,已是岌岌可危。1982年根据古塔尚存的构件和痕迹,以及地下清理的点滴实物,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终于构画出古塔复原方案。现新生的双塔,七级八面,高11米,全部砖制构件外观模仿江南木结构楼阁式宝塔。塔上火焰形的壶门,简朴的直棂窗,精巧的斗拱,细腻的栏板和秀挺的塔刹,表现了典型的唐宋建筑风格。它的修复体现了上海人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热情和智慧。南翔寺双塔是全国仅存的一对年代最悠久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宗教史、地方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南翔寺双塔曾是“南翔八景”之一,名为“双塔晴霞”。双塔亭亭侍立,晚霞掩映,如杭州雷峰夕照之景。 二十世纪80年代,对双塔进行修缮,恢复了原有面貌。塔上有百岁老人苏局仙题“南翔双塔”。千年古塔的重现,为古镇南翔增添了古文化的光辉。
002、上海华严塔
在金山县松隐镇东北。元代创建松隐掸院,有寺僧书写《华严经》81卷,募款造塔。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僧德然率徒慧照、道安募资建造。经四年建成。砖木结构,七级方形,高约50米。虽历经沧桑,仍巍峨屹立。 明代以来,随着松隐禅寺声誉日增,华严塔早已同方塔、西林塔、礼塔誉称为松江府四塔。初春时节,昊天朗日,骚人墨客寻芳揽胜多汇于此,登塔展望,但见一片黄墙碧瓦,殿宇辉煌,香烟缭绕。每逢佛家盛典,钟鼓长鸣,声传数里,四方信徒,成群结队,络绎于途。民国初年在松隐人陈陶遗赞助下,凿放生池,植莲藕;建藏经楼,贮大乘真经,环寺塔河架花岗石拱形石桥;造碑廊记寺塔兴衰;壁间书画琳琅,悉出名家之手。画家张大千的山水画和他哥哥张善子的画虎等栩栩如生,均极珍贵。庭院遍植异木名花。宿儒朱乐天、名流陈陶遗写的匾额嵌于寺内显要之处。建国之初,塔顶已倾斜。1961年遭雷击,飞檐枋木不时垂落。1963年市、县文物管理单位曾整修古塔,扶正塔心巨楠,去除周围断砖朽木,设置避雷针。1969年重加修葺,绕以围墙,被列为市级文物。今塔旁尚存钟鼓楼及寺院大殿,信步拾级华严塔桥,桥门镌字清晰可辨,碑林在塔旁,存明清碑数块。
003、上海普同塔
南翔路古猗园" alt="行走上海(二十一)南翔路古猗园" src=""="" ="">
普同塔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古猗园荷花池中。塔为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7年),由甘子荆及其妻王氏所建。1935年前,经南翔学者姚明辉倡修。塔为石结构,平面八角形,五层,高6.6米余,塔身呈八角柱形。第一层八角形,刻有四天王像,上为八角形石座;第二层作八角形,每面刻有浮雕佛像,再上覆以檐,上承莲花座;第三层作四角形,上有石刻云龙。再上为圆盖;第四层作四角形,刻有俯佛像,再上为八角形盖;第五层作不规则圆形。制度极为繁复,但整体颇为调和。 晋同塔原在南翔寺九品观荷花池中,是为寺中僧人埋葬骨灰之处,后寺毁塔存。1959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将其移置于古猗园土阜上。1987年又迁入园中荷花池内。1960年1月,此塔被列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004、上海龙华塔
龙华塔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镇著名的龙华寺前。相传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是孙权为孝敬他的母亲而建,故又名报恩塔。现存龙华塔系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由吴越王钱弘俶重建。龙华塔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通高40.64米。塔内为方室楼阁式,有木制楼梯可以上达。塔外每层均有平座、勾栏,飞檐高翘,角挂风铃。塔檐和平座之下,均有斗拱层层挑托,显示了木构楼阁建筑玲珑秀丽的外观特色。现存塔身和基础仍为宋代原物。塔檐和平座栏杆虽经历代维修过,但仍保存了宋代建筑的风格。
抗战前,龙华一带以桃花驰名,有“柳绕江林,桃红十里”的胜景,抗战时湮没。建国后扩建龙华公园,再植桃树,春暖花开时节,景色十分宜人,实为龙华八景之一,是游人的绝好去处。
005、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方塔)
728)this.style.width=728;" ="" ="11">兴圣教寺塔,又称“方塔”,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山东路南侧方塔园内,现在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圣教寺始建于五代后汉乾描二年(公元949年),初名“兴国长寿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改称“觉云院”,后改为今名。方塔建于北宋熙宁、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年),距今约900年。元末战乱中兴圣教寺道毁,只剩下塔和一座钟楼。清咸丰十年(1860年),钟楼被焚毁,仅剩塔。1974年,上海市文管委重修方塔,1977年竣工。修缮中发现砖砌方形地宫,出土双龙双狮云纹石函、铜泗州大圣像、铜释迦圆寂像、银盒、舍利、象牙化石、唐宋钱币等文物142件,文物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塔身修长,共9层,高42.5米,因袭唐代砖塔形制,呈四方形,故俗积方塔,清代又称“吉云塔”。塔在南宋和元明时曾多次进行修葺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作大修,原7、8、9层圯毁重建,更换塔心柱和塔刹。在第8层的楼板上,竖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过塔顶露出8米在外。后至道光年间(公元182l一1850年)塔又损坏,由一和尚用手指血书佛经化缘募捐修塔。近百年来,塔的砖身出现裂缝,塔内各层的木结构全部毁坏,从1974一1977年松江文物部门力求保存宋代原构件,换下了其他部分的腐蚀构件,如塔心木、塔刹、相轮,以及扶梯;楼板、平座、腰檐、栏杆、围廊等。其中斗拱保存宋代原物62%,还有部分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访等亦为宋代原物。再现了宋代方塔古朴秀美、玲珑多姿的造型,使之恢复了青春。
006、上海法华塔
法华塔又名金沙塔,座落在嘉定镇州桥南堍的练祁河旁。南宋开禧年间(120一1207)建造,俗名文笔峰,有祈求科举中式之意。塔下为登龙桥和大街,踞旧城中心,周围市廛林立,一塔高峙,为城镇面貌增色。明万历年间(157-1620),腰檐平座俱毁,仅存底层,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古塔年久失修,塔身破旧,在上海市文管会和区政府的领导直接关怀下,修塔工程于1996年春开始。修塔时,在古塔地宫等处发现一批佛像、书籍、古钱、玉器等珍贵文物。古塔原是七级方形楼阁式宝塔。每层塔内设有木梯,梯道以石级砌于砖身内,拾级而上可眺望全城景色。
007、上海万寿塔
万寿塔俗称南门塔。在上海市青浦区南门外大盈浦沙洲上。塔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三十九(公元1774年),由曾任山东布政使的徐恕修葺。塔为砖木结构,平面方形,七层,楼阁式。建塔缘由有二,一说,清乾隆年间,青浦绅士因赋税太重,要求 减,上奏官府,得到朝廷批准,减赋轻徭,绅士感皇思浩荡,在乾隆八年与里中父老子弟输金造塔为皇帝祝寿,又建塔院供拜佛敬香故名。据周隆谦在塔院记中云:“此塔之建,非以之祟释教,亦非专以凯科名直欲偕园邑之人和功累行以仰副圣天子乐育人材之圣意,不尤务其本而探其源哉。”另一说,青浦人诸嗣 《明斋小识》中提出异议说:“南城去水太急,故建(塔)于异方以镇之”。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有人到塔顶熔化塔刹上的焊锡,酿成火灾,塔中木结构,全被烧毁,仅剩砖身。立于沙洲上的万寿塔,原有木桥相通。现已与岸相连,为上海地区塔龄最小的一座古塔。
008、上海圆应塔(西林塔)
圆应塔又名崇恩宝塔、西林塔。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西路西塔弄。塔建于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当时,在庆云桥北建接待院,院内殿前建塔,起名为崇恩宝塔,俗称西林塔。明初,此塔倾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重建,改名圆应塔。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46.5米,为上海市郊目前已测定的古塔中最高的一座。楼阁式。塔的外形,基本上与上海龙华塔相似,而内部构造却有不同之处。西林塔在厚厚的砖壁内,置砖级和石级,进出口都在各层壶门过道两侧砖壁上。各层都有飞檐、翘角、曲折栏杆,底层有围廊,下有台座。1990年有关部门筹备重修时,发现砖身还是宋代原物,而各层外檐斗拱、罗汉枋、撩檐枋等都是明式,说明明代确曾重修。具有明、清建筑特色,但因年久失修,独存围庙和砖身,其余的已残缺不全。现已全部修复并发现一批重要文物。
009、上海秀道者塔
秀道者塔又名月影塔、又称聪道人塔。在上海市松江区西佘山东坡。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塔曾于明万历年间大修。原属普照教,一说为潮音庵。据传当时有一建塔者名“秀”,为修道而隐居于佘山潮音庵内,建成后引火自焚,秀道者塔因此得名。塔高29米,砖木结构,楼阁式,七级八面,造型秀美,修长俏拔,历千年风雨仍不偏不倚耸而尊严,为余山最著名的古迹之一。
佘山为云间九峰之翘楚,列为第三峰。山上原多寺和塔。还有少林僧余山杀敌的传说。明嘉靖年间,有一股倭寇骚扰沿海,松江府各县均受其害,半山腰有座庙宇叫“佘寺”,方丈水清,原是河南少林寺嫡派之后,为人正直,又乐善好施,深得附近百姓的爱戴。为了抵御海盗的袭击,保护寺院佛地。那年,他特地从山东请来目空、智囊、天池、玉田等率僧众百余,抗敌屡次获捷,有次乘胜追击倭寇,因无后援接应而战死多人。当地百姓为纪念他们的功德,将他们的尸骨,集中掩埋在佘山山顶,并在上面建造了一座石塔,取名为“秀道者塔”。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法国天主教会购买佘山,拆毁寺庙亭阁,改建圣堂。这样,佘山的古建筑已无踪迹,独存此塔。
010、上海护珠塔
护珠塔位于今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境内,塔位于天马山的中峰之右,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残高19 米 。
护珠塔又称宝光塔。在上海市松江区天马山中峰。因塔身倾斜,故又称斜塔。天马山是“云间九峰”第八峰,为九峰中最大的一座。圆智教寺是九峰中较大的一座佛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原在华亭县城西南,五代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2年)道水灾坍塌,遂迁到山上。宋代又扩建。寺后有护珠塔,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栱云山的许大全建造。淳祐五年(公元1245年)重修。塔为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18.82米,楼阁式。每层有腰檐、平座、栏杆,原是一座玲珑的宝塔。据史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山顶因佛事,爆竹引起火灾,外廊及塔心均遭焚毁,仅存 色塔身。之后,当地百姓迷信塔砖中有舍利宝珠,大肆挖掘觅宝,塔基两处挖去三分之一,致使古塔明显倾斜,加之塔四周土壤不一,造成塔身沉陷不均。1982年经勘定,塔顶部垂直线与塔中心相距2.27米,塔身向东南倾斜6°52’52”。1987年,文物管理部门对护珠塔进行修理加固,保持其斜而不倒。护珠塔数百年来斜而不倒的原因,还有一则神秘的传说,在塔的东面20米处,有一株古银杏树。相传是周文达所植,古树分技呈龙爪状,向西扑抱塔身。当地老人云,此银杏树是山神之手,支撑着护珠塔,所以几百年来斜而不倒。今塔斜度很大,是我国斜塔之一,塔虽倾斜,但历时200多年不倒,今仍屹立于山巅。
012、上海青龙塔
青龙塔又名吉云禅寺塔。在上海市青浦区古青龙镇。青龙镇是扼吴淞江沪渎之口,为江海要冲。上海内外贸易开始时,就在这里交汇和集散。当时,海舶辐辏,商贾云集,曾有“小杭州”的美称。塔建于唐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重建,元致和元年又由里中大族任仁发捐资修茸。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513年),康熙帝南巡时,将青龙镇上的隆福寺赐额:“吉云禅寺”,塔也改称吉云禅寺塔。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又修缮。塔为砖木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残存塔身高约30米,楼阁式。此塔当年高耸人云,是海船驶向青龙港的航行标志,巍巍屹立,为上海一绝。南宋后期,青龙江日渐游塞,海船不可停泊,从此衰落。塔自1648年进行修缮后,300多年来,未曾大修,以至腰檐、平座、外檐、斗拱,枋等,不断脱落。1956年台风又将塔刹吹倒,刹上宝瓶等随之落下。宝瓶是紫铜铸葫芦状,上有“明祟祯十七年三月铸”等字。由于塔顶损坏,雨水灌入塔内,楼板与木扶梯均已腐烂,塔心木也下坠,仅存塔身,且已向东北方向倾斜约3°左右。1992年初,经建筑物纠偏专家曹时中运用特殊技术,将其扶正,使这座千年古塔挺直了“腰杆”。
013、上海万佛宝塔
万佛宝塔又名石佛塔。在上海市嘉定区汇龙潭公园内。塔系宋代(公元960——1279年)佛塔,石结构,平面方形,高约4米,共六节。塔座二级,柱身三面各镌刻有佛像,还刻有双龙、花纹等浮雕图案。一面有经文,但因年久字迹已模糊不清。此塔原在嘉定南门塔林内。1980年经整修后迁入汇龙潭公园,供游人观赏。现已被列为上海市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石塔上的石雕佛像及浅雕卷莲纹都体现和反映了当时的艺术水平和时代特征。石塔分为三节,顶端第一节是含苞仰莲,第二节碑阴刻有“万佛宝塔”,其他三面均刻有浮雕佛像,第三节四面均刻有佛像。
塔身方形,第一层一面阴刻楷书“万佛宝塔”四字,另三面各刻火焰形尖拱佛龛,内浮雕莲座坐佛一尊。第二层一面刻经文,另三面刻火焰形尖拱佛龛,内浮雕莲座立佛各一尊。装饰花纹刻云纹、双龙纹。塔顶有覆钵、相轮。原位于嘉定镇南门外石塔弄,1982年移置现址。.考为宋代建造。花岗石质,方形二级,通高约4米,底座边长24米。
014、上海李塔
松江李塔汇镇(现并为石湖荡镇)上的李塔,又作礼塔,始建年代无考。按照清人所撰《李塔延寿寺院记》的说法,李塔始建于唐朝初期,因为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曾经出任苏州刺史,所以叫做李塔。又有一种说法,塔为曹王李明所造,故名。此外还有一说,塔中有碑名《重建礼塔记》,李礼同音,故而致讹。后人考证,塔的风格接近宋塔,并且是先有塔而后才有寺,这又给古塔增添了 一重历史考据的迷雾。南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年),有僧人创建澄庵,此后于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改澄庵为延寿寺,今毁,仅存一塔,因此李塔也叫延寿寺塔。
015、上海泖塔
泖塔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沈巷镇西南泖口。塔建在泖湖中的小洲上。古时,此处原为“断岸三百里”的泖湖中心。南宋时是江南水乡胜景,泛舟游湖者络绎不绝。但明代之后,湖演变为水田。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有僧人如海在湖中心筑1300平方米面积的台基,并建泖塔于台基上。塔旁还凿井建亭,取名澄照塔院。塔为砖木结构,平面方形,五层,建筑手法工整简洁,具有唐塔特色和风格。当年湖面广阔,往返船只均以此塔作为航标,晚问悬灯于塔顶,更利于船只夜航。此处湖面宽广,波光掩映,古塔倒影,堪称胜景。明、清之后,由于湖的演变,寺院建筑毁废,只有泖塔,仍然矗立在水中,今人在塔的四周种植桃花,春日里红霞一片,别有一番田野情趣。此塔结构简洁,保持唐代风格,是上海地区现存建造年代保持原物最早之塔,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16、上海韩塔
韩塔,也称厂头白塔,位于桃浦地区的厂头(今普陀区境内古浪路敦煌路口),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距今已有870年历史,原有南北二塔,相传由宋代名将韩世忠所建。南塔文革时被拆除。2000年8月,北塔轰然倒塌,成了一地碎砖。
017、上海韬明法师塔
石塔立于龙华寺内,1667年(清康熙六年)建。七级,连石座高2.6米。六面形石柱塔身,正面镌“本山开法第一代临济卅二世韬明宗禅师之塔”,背后镌“大清康熙岁次丁未嗣法门人超济等建立”。
韬明(?----1666年) 清顺治四年(1647年)三月,住持龙华寺,被后人奉为“龙华寺阐法开山之祖”。曾建韦驮殿、东西照楼、怀香楼,重修藏经阁,复兴寺宇。著有《韬明禅师语录》(今佚)。康熙五年示寂。次年,弟子为他建“本山开法第一代临济三十二世韬明宗禅师之塔”(今存)。018、上海万安塔
原位于南翔镇西南的万安寺内,1988年仅剩三节塔身,经修复移置古猗园。019、真如寺塔
真如寺位于普陀区真如镇北首,为上海著名的佛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原名“万寿寺”,俗称“大庙”。创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197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建,并改名为“真如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拨款修理大殿。现存梁、柱、枋、斗拱等主体结构以及大部分构件皆为元代原物,是我国佛教寺院中为数很少、保存下俩更少的元代建筑,故此寺的元建大殿更显可贵。020、上海崇明镇海塔
最高峰--金鳌山,镇海塔" alt="崇明(四)最高峰--金鳌山,镇海塔" src="" ="" ="">位于崇明县城桥镇东2,5公里。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当年6月,由大户捐资在金鳌山建塔一座,名镇海,意为可制海坍。塔高16米,呈六角形,正面上竖书“宝藏兴焉”,下横书“镇海”。塔之东、南、西三壁分书:“安”、“静”、“定”三字。1988年重建。
天津001、天津蓟县城东崔屏湖东案的塔山上古浮屠(华塔)
002、天津蓟县城内西门里观音寺白塔
位於天津市蓟县城内西南隅,独乐寺南300米处,为“渔阳八景”之一。因塔前有观音寺,塔身白色,亦称“观音寺白塔”。始建於辽代(916-1125年) 明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乾隆年间重修,主要结构和形制,仍保持着初建原貌和风格。塔高20.6米,砖石结构,平面呈八角形。由须弥座、塔身、覆钵和相轮等部分组成。塔身镶有大量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花卉和神兽,是印度窣堵坡与中国建筑相结台的一种形式,造形奇特劲秀。须弥座以六层花岗石为基,石上用砖砌小覆盆和数条覆枭混线,使之成为束腰,腰周砖雕24个壶门,门两侧为礼佛图,内镶舞乐伎砖雕,上置双重栏板,雕宝相花卉和几何图形案。塔身为重檐八角形亭式,四正面砖雕假门(南门设佛龛为明代开凿),上镶飞天一对,轻翔门上,栩栩如生,四侧面为方座圆首浮雕碑偈,碑额正中雕佛像,碑身刻偈语。塔身上又起八角形基座,周镶佛、菩萨浮雕坐像24尊。上为半球状覆钵,双层仰莲承托,肩部用减地平级法雕垂鱼花纹八组,南面开门,通上层宝塔。覆钵顶砖砌束腰形平台,束腰处置壶门,每面有二,南北两面各镶一对奔兽,南为狻猊,北为羚羊,馀六面为狮面、海石榴、宝相花等砖雕。壶门上砌十三天相轮,底托以莲花,顶饰塔刹。此塔分内外两层,内层为辽培,外塔是明代大修时,按辽塔造型而砌在内塔外的重层。古诗云:“金峰(指塔尖)平挂西天月,玉柱(指白色塔身)直擎北塞云。”
l976年唐山大地震,塔裂圮。1983年大修时,塔内出辽清宁四年(l058年)舍利石函一盒和金、铜、玉、瓷等文物百馀件。此塔下部为密檐式,上部为喇嘛搭式,造型奇特,在我国古塔形制中甚为罕见,是辽塔中的精品之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003、天津普亮宝塔
-天津杨柳青(7图)" alt="普亮宝塔-天津杨柳青(7图)" src="" ="" ="">普亮宝塔位于天津市杨柳青区,建于清嘉庆年间,为纪念于公(成功)而建。 塔高12.5米,砖建,基座之上是一段覆钵形塔身,之上是七层密檐结构塔身,各层开有假门,顶置圆形塔刹。这座塔外观是仿楼阁式,结构是密檐式加覆钵式,很是奇特。
更奇特的是这座塔的身世,此塔为纪念于公(成功)而建,于公,名成功,因在家中排行第五,人称于五爷,少年出家修道,道号普亮,习得高超医术,经常救死扶伤,且不收分文,深得百姓爱戴,其过世后百姓建塔纪念,以于公道号命名,称为普亮宝塔。这座塔是为纪念道士于五爷而建,与佛教没有关系。由此可见塔传入中国后不再是佛教独有,不仅道教有建塔,有些地方还因风水而建塔。
塔的后面是于五爷墓,墓前挂有于五爷画相,身穿道袍,坐在八卦坐台之上。
于五爷在当地信众甚广,每月初一、十五都有民众自发的拜祭活动,我们去的时候恰逢农历初一,前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塔的周围有碑十余通,红帐无数。完成于2010年11月21日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返回目錄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