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洋洋洒洒千余字,一泻千里,毫无迟滞,将书法的形质和神采的魅力都表达到了极致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在我们的传统书法观念中,书法作品一直是被人格化的,如果说文字的形质是作品的肉体的话,那么神采就是作品的精气神。
在中国古代的四百多位帝王中,能被称为书法家,在书坛站稳脚跟的凤毛麟角,而能将神采和形质都做到极致的,更是屈指可数。宋徽宗称第二,恐怕没有人敢称第一。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在自己40岁生日当天,宋徽宗兴致高昂,挥毫泼墨写下了这件11.72米长的草书《千字文》,通篇洋洋洒洒千余字,一泻千里,毫无迟滞,将书法的形质和神采的魅力都表达到了极致,市场估值上10亿。
这件草书《千字文》写在一张长十余米的描金云龙纹纸上。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张十余米长无一接缝的纸张,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人们只知道,上面的描金云龙纹历经千年依旧金光闪闪,这张纸为宋徽宗的才情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我们可以先从形质上来看。这件草书《千字文》线条细瘦,但是极富劲力,这种劲力不是一般书家所表现的筋骨内含,而是即便是外行也能从中感受到的韧劲。
能在这样细瘦的线条中表现出这种“瘦而劲,秀而润”的质感,并且还能做到洋洋洒洒上千字无一废笔的,从古至今就只有宋徽宗一个人。
我们再次神采的表现上来看。作品中的一些单字的线条被拉得很长,即便是“草圣”张旭也鲜少有这样夸张、大胆的用笔。
这种严格遵循草法但是又无拘无束的字势,以及纵横捭阖、相互穿插的章法布局,让作品呈现出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了,充分展现出了宋徽宗舍我其谁的帝王霸气。
一般的狂草作品因为狂放、写意性强,往往门槛都是很高的,大家欣赏不了,但宋徽宗的草书《千字文》却并非如此,其字势的变换像一首昂扬激荡的交响乐,即便是不懂草书的人,也能直观感受到它的震撼。
正如当代书画鉴定家杨仁恺所评价的:“此卷草书怪怪奇奇。有的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有的或连或绝,如花乱飞;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有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古代书法史上极少有篇幅10米长的草书作品,而像这样将作品的形质和神采都表现到极致的,就是绝无仅有了。像这样的草书才是能装点我们的生活,适合我们日常欣赏、学习、收藏的作品。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