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瓷器欣赏(宋金元时期)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4-05-16 文物 阅读: 2
摘要: 台北故宫有二件刻有“丙”字款的汝窑青瓷碟,此为其一,原收藏于景仁宫,口沿镶铜扣,1936年曾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北宋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汝窑瓷

宋代有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而汝瓷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因位于汝州而得名“汝窑”。汝窑瓷器创烧于宋神宗后,盛于宋哲宗时,宋徽宗初期停烧,烧造的时间很短,仅有二十多年。

由于烧造时间短且烧成难度大,从文献记载看,汝窑瓷器在南宋时期就已有“近尤难得”之说,流传至今的产品数量则更为有限。目前留传下来的汝官窑产品不足百件。

北宋汝窑青瓷椭圆洗

汝瓷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

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

水仙盆高6.9厘米,横23厘米,纵16.4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19.3X12.9厘米,重670克。

椭圆形盆,深壁,平底凸出窄边棱,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

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棱角釉薄处呈浅粉色。

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

釉在高温时候熔融经化学变化后会变成硬度高的半透明玻璃质物质,如果瓷器挂满釉直接入窑烧制,会使器皿粘在窑里。所以以前的器皿底部是不挂釉的。后来人们为了使底部挂满釉,就发明了支钉以便解决这一问题。

支烧,又名支钉烧,多用于叠烧,因汝窑而著名。宋代皇帝追求极致,忍受不了底足无釉的瓷器,汝窑瓷工才想出这种极致的烧法。汝窑支烧有两种,一种是用粘土在瓷器底粘几个支钉,二是把瓷器放在有支钉的泥饼上,然后单烧,烧好后再把支钉敲掉。

釉也粘支钉,但支钉面积小,待出窑之后,用东西敲下去就行了。所以底部满釉的器皿通常会有支钉痕迹。

宋代宫廷用汝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为了避免窑炉内杂质的污染,需用匣钵装好,并将器物用垫圈和支钉垫起,防止与匣钵粘连。

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全器釉面纯洁无纹片。传世的汝官窑瓷大多器表有开片纹,无开纹片者极少见。

开片原本是瓷器的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在焙烧后冷却时所形成,属于釉的一种缺陷,但因其片纹自然天成、生动有趣,后来古人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有意为之,控制开裂纹路的大小和疏密,把缺陷发展成了美,逐渐被视作一种特殊的装饰。每一件汝窑瓷器上的开片都不相同,都是独一无二的。汝窑青瓷釉面开片细密,多呈斜裂状,深浅相互交织叠错,排列有序,开片的形成的纹样主要有蟹爪纹、蝉翼纹、鱼子纹、冰裂纹等,因其自然天成,深受宋人欣赏。此外,汝窑表面釉层中有肉眼可见的稀疏的气泡,清晰疏朗,犹如晨星一般寥寥可数,独具特色。

汝窑丙字款青瓷碟

这件汝窑青瓷碟,底部有三细小支钉痕,底心刻篆书“丙”字,“丙”字周围并刻有乾隆甲午年春御题一首。

台北故宫有二件刻有“丙”字款的汝窑青瓷碟,此为其一,原收藏于景仁宫,口沿镶铜扣,1936年曾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北宋 汝窑 青瓷莲花式温碗

莲花温碗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温酒用器。碗高10.4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8.4厘米,深7.6厘米。碗呈十瓣莲花式,碗腹壁稍呈圆弧,直口稍敛,口缘花瓣流畅惯连,圈足稍高。

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匀,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蓝,有细开片。全器满釉,圈足内底以五支钉垫烧,支钉点极细,支钉痕胎土呈灰黄色。

北宋 汝窑青瓷纸槌瓶“奉華”铭

此瓶加嵌銅扣,细长颈,斜肩,筒状硕腹,平底无足!胎体较薄,全器满釉支烧,呈天青色,釉薄处微现粉色光泽,积釉处出现冰裂纹!

底周排布五枚支钉,面刻乾隆皇帝(咏汝窑瓶)御制诗,内容:“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意留停。'

诗末署:乾隆戊戌仲夏御题(乾隆四十三年,1778),並铃“古香”、“太璞”两印。

关于“奉华”二字,乾隆曾说明:“内府有汝窑盘,底铸奉华二字,考奉华乃宋高宗刘贵妃之号。妃善画,每用奉华印,此瓶釉色制法与盘无异,亦刻奉華二字”,由此可知,此器很可能是南宋皇室收藏品。

景德镇窑青白瓷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原名昌南镇,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的精美瓷器而称今名。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色,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北宋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

南宋官窑 青瓷尊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占领北宋京城开封,掳走徽宗和钦宗,北宋灭亡。宋室南迁临安(杭州),钦宗的弟弟赵构继位,即宋高宗。南宋持续了153年,在抗金抗元的斗争中,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都得到持续发展,陶瓷产业的重心南移。据文献记载,宋廷南迁杭州后,为满足宫廷祭祀、陈设、饮食及赏赐之用,“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再设官窑,当时也称作内窑;“后郊坛下别立新窑”,又设置了第二座官窑。

南宋官窑 葵口碗

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像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南宋官窑 三足奁

南宋 官窑 青瓷长方盆

南宋 官窑 青瓷菱花式洗

南宋官窑 青瓷葵花式洗

南宋官窑青瓷葵花式洗高9.3厘米 径16X16.9厘米,重1069克。本件妆奁盒,一向称为“洗”,全器六瓣葵花式,自壁至顶面皆曲凸有致,顶面依瓣棱浮雕出凹弧壁深斜入中心的小圆底,有如一朵伸展的花朵。粉青的厚釉,色泽温润匀净,积釉处色碧,釉薄处略呈粉褐色;开片稀疏而长,色浅淡。壁墙落地为足圈,足缘呈暗褐色。

定窑白瓷

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原属今定州市)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

北宋 定窑牙白划花回纹茶盏托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时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

北宋 定窑瓜式提梁壶

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定窑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北宋至金 定窑盘口纸槌瓶

北宋 定窑白瓷瓜稜罐

北宋 定窑 白瓷婴儿枕

此件婴儿枕为日常生活用品,高18.8厘米,底径31X13.2厘米。造型活泼可爱,健康儿穿着衫裤及套上有花纹的锦缎长背心(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一件造型相同,但背心则素无花纹)。

此枕以前、后模压制而成,再以刀剔刻脸部五官及衣着线条,使其表情更生动明确。器底平整,左右挖有二小圆洞,这是为避免烧造时因密闭的器内,空气涨热而爆裂。釉牙白略带灰。

定窑在烧造时因以煤炭为燃料,窑内为氧化焰气氛而使釉色泛黄略带灰。在器底有几处流釉现象,此即文人们所形容的“泪痕”。此件器底刻有乾隆癸已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春之御题诗款。

北宋 定窑白瓷铺首龙耳方壶

北宋至金 定窑白瓷三繁壶口印“褚”字铭

北宋至金 定窑弦纹樽

北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盏

鹧鸪斑就是鹧鸪鸟其胸部遍布白点正圆如珠的羽毛,因为这种胸部散缀圆珠白点的羽毛,正是鹧鸪所独具的风韵。鹧鸪斑盏是釉装饰的工艺烧制而成。因烧制条件要求非常高,烧成工艺复杂,成品凤毛麟角,因此佳品甚为独特难得。

北宋至金 当阳峪窑黑釉鹧鸪斑盏

当阳峪窑是我国宋代北方地区著名窑口之一,因位于河南省焦作当阳峪村而得名,早在唐代开始烧造,到北宋后期达到高峰,金代继续繁荣,元代中期始衰。

北宋至金 定窑黑釉盏

南宋 吉州窑黑釉叶纹碗

天目盏,源于唐、宋,是我国名釉之一,产自吉州窑(窑址在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木叶天目又叫做树叶盏,是宋代江西吉州窑最引以为傲的绝技佳品,也是近千年以来陶瓷史上的珍宝之一。木叶天目碗将对大天然夸姣的回忆延伸到黑盏上,在烧制时,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用通过浸泡腐蚀除去叶衣、只要叶茎和叶脉的叶片,沾上淡色面釉,平坦的贴在盏壁,通过窑变,生成一丝丝叶脉明晰的图像。喝茶时在清水的注入下,似乎一片树叶漂浮在水面上,潇洒灵动,极富野趣,让人拍案叫绝。

南宋 建窑黑釉兔毫盏

北宋文人所饮的茶系半发酵制成的茶饼,饮用前先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倾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涌起白色的泡末,宋人好为斗茶,即在凭此白色水线比试茶艺高低。蔡襄《茶录》认为饮茶当用建窑茶盏,一因其胎体粗厚能以手捧持,一因其最能衬映白色茶面。这种说法也为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认同,所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即指黑釉兔毫盏,因此今福建建阳的建窑窑址中发现盏底有“供御”、“进盏”字样的残件,显示其产品亦供宋代内廷使用。带铭刻的建盏有多种字样,如本器者尚未之见。

此盏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盏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碗口釉呈酱色,口下渐为褐黑相间,近里心为纯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斑”。

宋 龙泉窑青瓷鬲式炉

宋代有六大窑系,分别是指定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其中龙泉窑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民窑系,创烧于北宋早期,盛极于南宋晚期,至元代开始较多的烧制大件品物,取得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开始走向衰落,至清末、民国时期逐渐停烧。

南宋龙泉窑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色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并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经对宋代龙泉青瓷标本进行的科学测定,发现龙泉青釉可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北宋青瓷为石灰釉,由于石灰釉的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一般釉层较薄。由玻璃相组成的石灰釉,透明度好,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的映出刻划纹饰,因而北宋龙泉青瓷多以刻、划花为饰。

南宋的梅子青与粉青釉,则是在石灰釉内掺入“乌釉” 制成的石灰碱釉。 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适度的窑温与还原气氛中可呈现柔和淡雅如青玉般的粉青色调,这种粉青釉的釉层内含有大量小汽泡与未熔石英颗粒,能对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使釉的外观产生光莹温润的视觉效果,这种莹润的厚釉,不能清晰地透出刻划纹饰,故南宋龙泉青瓷多用堆贴、浮雕装饰。

南宋 龙泉窑 翠青五管瓶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

南宋 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此瓶高25.5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9.6厘米。盘口,直径、直腹形成二阶式的瓶身,在直径的双侧加上双凤或双龙耳,这种造形在宋朝始有。头与腹成二阶段平直线,呈现的是最为平实无奇的线条,但也是最扎实稳定的组合。在颈部配上由模合成型的半身立体而华丽的双凤耳,以盘口作为视线的重点,盘口外缘略凸锐,盘面积釉厚,呈现出灵巧而丰润的盘口面,使它显出无比稳重与尊贵的格调。这种造型有各种大小不同尺寸,由宋一直到明初都陆续地烧造着,唯以宋朝在造型与釉色最为精美。

耀州窑

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北宋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金代延续北宋时期继续发展,元代开始没落,经明清,终于民国。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

北宋时期的耀州窑瓷器,以剔花、刻花、划花、印花工艺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其晚期胎薄质坚,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优,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

北宋耀州窑 青瓷化花牡丹纹碗

此碗侈口矮圈足,壁深斜,足底挖削浅,而器内底心成尖圆形;底内釉经擦去,无釉处呈铁褐色。器外壁口下一道弦纹。

器内划花装饰,以折枝大朵独科牡丹花为主纹,花瓣层重上扬,作饱满盛开的丰满姿态,其下以三个枝叶偃仰托衬之,空间佈置圆满;划花手法,以斜刀深划,篾纹补之,生动流畅。

器施橄榄色调的青釉,斜刀处积釉色深,有如阴影或轮廓。

金 均窑天青釉葵花式单把杯

元 钧窑 天蓝紫斑如意枕

此枕枕形作如意状。周壁前低后高,枕面中心略凹,平底,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从诗末丙申年署款,得知诗作完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两侧周壁各有一葫芦形开孔,器内中空,胎骨厚重。全器罩施天蓝色浓釉,施釉至枕身底部,近底处积垂厚釉。枕面周边釉薄处出现一周褐色边,器面开大纹片,天蓝底釉上并且浮现由铜红元素所构成的紫红色彩斑,图案自然成趣,不禁令人对釉彩的变化感到惊奇。枕身周壁椶眼十分明显,露胎处皆呈褐色。

如意形枕在宋朝时已经出现,有三彩及白地刻花等作品传世,乾隆皇帝赏鉴此枕时也以为“是枕犹北宋”,并且大有睹物思古的想法。然而,比对传世所见如意形枕,发现天蓝紫斑如意枕成形的线条较宋代作品更为简洁、利落,其刻意突出枕面尖端的作法,也让如意形枕纵向加长、横向缩短,似有往正方形发展的趋势。而此或是元代如意枕有别于宋代的作法。

元 青瓷鱼耳炉

元 哥窑 青瓷高足碗

哥窑高足碗,高10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4厘米,碗体宽广,撇口、弧形壁;圈足瘦高,上窄下宽。全器施米色青釉,表层泛灰白,釉面满布清晰的开片;黑色线纹间浅褐细线,具传世哥窑所谓“金丝铁线”的釉色特征。口缘釉薄呈黯褐色。高足里釉色稍青,制作的轮痕明显。足缘平削无釉,剥落处露灰黑胎。

元 均窑天青釉紫斑盂

钧窑瓷始于北宋,在河南省禹县八卦洞烧制成功贡御瓷,制作精工,以铜红釉的玫瑰紫、海棠红、天青诸色为代表作。元代时,北方诸名窑均承袭这一工艺,

元代钧窑器多施以天蓝、灰青、月白色釉,并涂抹含铜釉药,经高温还原后呈现红、蓝、紫色的斑块。由于钧窑釉质肥厚失透,刻、划、印花不易显露,所以除了饰以彩色斑块外,也常采用堆贴花为饰。

其他相关
典型的清代宫廷画风,张若霭、张若澄兄弟合绘《秋山抚琴》

典型的清代宫廷画风,张若霭、张若澄兄弟合绘《秋山抚琴》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1
张氏家族的第三代有两位佼佼者,分别是张若霭和张若澄。乾隆皇帝是个艺术品发烧友,他格外看重能够进行诗文书画创作的臣子,正好张若霭、张若澄二人都是此中高手。通过张氏兄弟合绘的山水,很容易联想到现代画家的一些主题性作品,这些作品往往看上去有种处处掣肘的感觉。...
关于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下历史上的做法

关于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问题,我们不妨看一下历史上的做法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1 阅读: 1
最近,司法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网上引起了一段热议,不仅仅是媒体人,一些学校的教授以及更多的社会中的普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仔细分析,其实更多的是带着一种抵触的心态,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后果会更多的侵害到自己的利益。但是,随着世界的日益开化,这也会是一种主流,如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们不就是一种最好的证明吗? ...
文人雅器,如此澄怀

文人雅器,如此澄怀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0 阅读: 1
瓷,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清雅的一抹圣洁——明如镜、白如玉,受污不侵其洁,经火不变其形,入土千年不朽。(澄怀堂堂主熊亚清先生)中国传统山水画、书法、诗文创作无不雅重思与境偕——创作时以艺术想象使情思和物象交互融合,形成自我之境。所看、所想与所为同一,方能成就为之美、为之用的万古文人雅器。...
静不下来时,读一读宋代高僧这首绝美禅诗,28个字道尽从容的力量

静不下来时,读一读宋代高僧这首绝美禅诗,28个字道尽从容的力量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30 阅读: 1
所以真的静不下来时,不妨和笔者一起,读一读本期这首禅诗吧!这首诗来自宋代高僧释守净,诗名为《偈二十七首.其一》,全诗短短28个字无一生僻,却云淡风轻地道出了人生到理。在唐宋两朝,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禅诗存世,它们的存在让诗坛多了一份禅意,也多了一份与众不同的美。...
历史上,关于岛田正郎等人对蒙古人实施蒙古例特别法的研究

历史上,关于岛田正郎等人对蒙古人实施蒙古例特别法的研究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5 阅读: 1
岛田正郎(しまだまさお)1915年生于东京,193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部东洋史学科,为明治大学教授、法学博士,主要著作有《辽代社会史研究》(1952)、《东洋法史》(1975)、《清末における近代法典范の编纂》(1980)、《北方エーラシラ法系の研究》(1981)等。他在《清朝蒙古例の研究》中认为,清朝尚在辽东山地称为后金国的时代,要求归服的蒙古人也遵守以满洲族习惯为根据的固有法,但清朝越山海关入主中原奠都北京后却舍弃其本身的固有法而改行中国法,相反对蒙古人却公布实施了一种称之为蒙古例的特别法。...
中国为什么不拍关于元朝的历史剧?是导演们不敢拍摄?

中国为什么不拍关于元朝的历史剧?是导演们不敢拍摄?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5-25 阅读: 1
历史剧是国产影视剧发展的一大方向,近年来随着清宫剧的大热,带动了中国历史的全面繁荣,新三国、新水浒、大明王朝1566、芈月传等等,都是质量很硬收视很高的优良作品。然而不知是否有人发现,就在历史剧向各朝各代广泛涉猎时,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却无人敢碰?这个朝代就是元朝。中国为什么不拍关于元朝的历史剧?是导演们不敢拍摄? ...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