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价值内涵
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和正义”问题的学术争论中,罗伯特·塔克认为马克思批判和拒斥正义观念,艾伦·伍德进而认为马克思把制度设计奠基于经济基础之上,而非某种正义观念和正义原则之上,制度设计在马克思这里没有独立的价值原则。这就是布坎南概括命名的、国内学术界近年来积极回应的“塔克—伍德命题”。它的逻辑结论是:作为规范性理论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不可能的。本文通过探讨马克思经济基础的价值内涵,直面马克思政治哲学如何可能的核心问题。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现马克思从主导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生活的主导性领域分析社会生活的分析方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坚持和捍卫历史唯物主义时也应看到马克思分析社会生活的方法论特点。马克思区分了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和处于从属地位的生产方式,并且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分析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由此,马克思又区分了社会生活的基础性领域、主导性领域和从属性领域,并从社会生活的主导性领域分析社会生活,分析制度设计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代替政治权力成为主导性的社会资源。通过规定土地等自然资源、政治权力、文化知识信息资源的配置方式和运行方式,全面塑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确立了经济领域的市场经济体制,并全面塑造了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资本所组织的物质生产既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性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是社会生活的主导性领域。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性领域,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作为社会生活的主导性领域,资本所组织的物质生产方式全面塑造社会生活,它规定了资本主义形式上和程序上的自由平等原则,创造了普遍的竞争、科技创新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涌流,也制造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私有制之间的尖锐矛盾。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价值含义在于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社会的制度设计。人是基于自身能力、需要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不断超越其所达到的实际生活境况,追求新的生活境况及相应新的意义感受、审美体验和价值体验的存在者。引入人的能力、需要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的社会关系就包括人与人之间基于其能力而建构起来的分工合作关系、基于其个人需要的满足而发展起来的分配交换关系,以及基于其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而建构起来的人格认同和交往关系。经济基础是指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在一定的所有制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分工关系、分配交换关系和交往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所有制形式变化及人们之间分工关系、分配交换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变化,其实质内容是人的社会化程度的发展变化。
由此可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价值含义表现为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制度设计,人的社会化程度的发展决定制度设计的变革。相反,制度设计规定着人的社会化发展程度,制度设计的调整改变着人的社会化发展空间。马克思的阶级学说揭示了社会分层结构,特别是社会分层结构中占人口多数的社会群体构成制度设计的社会基础,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决定制度变迁和政治社会变迁。相反,制度设计反作用于社会分层结构,制度设计规定了特定的社会分层结构,制度设计的调整则引发社会分层结构的发展变化。
最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的历史发展提出了制度设计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要求。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实际生活过程为理论探索的前提,以促进人的历史发展乃至自由全面发展为他的理论旨趣。马克思赋予人类本性历史性的内涵。在他看来,人类本性所表达的超越性不是非历史地超越动物性达到神性,而是基于人的历史发展程度和丰富程度不断否定其实际生活境况,不断更新其生活的意义感受、审美体验和价值体验。马克思基于他的人类自我意识和对现代性的深刻把握提出了全新的价值理念。每个人都有其潜在的和现实的价值规定性,都能通过其多方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在高度社会化的历史境遇中使其生活达到“自我实现”,更新其自我实现的审美体验,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独特风景,并成为社会创造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制度设计应该基于时代自觉、历史自觉和文明自觉的开放性原则。通过不断培育和发展新兴群体推动制度设计的调整,以“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方式组织他们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实现人的历史发展和文明的可持续进步。在当代,制度设计不应屈从于资本的扩展本性,不应停留在资本配置方式所规定的权利正义原则。通过自觉调整,不断消除人自我超越的外在性障碍,使社会成员普遍能够“个人自己提出目的”,持续达到“自我实现”。马克思并不是把制度变迁归于某种应然的原则,而是奠基于主导性社会资源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变迁,并寄托于新兴群体的发展壮大。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罗伯特·塔克和艾伦·伍德没有看到马克思从主导性社会资源和社会生活的主导性领域剖析社会生活的分析方法,从而否定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我们的研究应当呈现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概念逻辑和理论面貌,这是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需要完成的理论任务。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2014-CXTD-09)、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BZX-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