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的甲胄有什么不同?一场甲胄表演引起不少人好奇心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3-01-05 文物 阅读: 268
摘要: 11月19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幕,在暖场活动中,一支甲胄表演队在泮池——棂星门一带着盛装巡场,各个朝代的复原甲胄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铠甲为什么分为硬甲和软甲?铠甲为什么会有护心镜?据王熹介绍,此次参与演出的的博物馆级复原甲胄7套,形制涵盖了秦、汉、东晋、宋、明等朝代甲胄。

11月19日,“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四十周年展”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幕,在暖场活动中,一支甲胄表演队在泮池——棂星门一带着盛装巡场,各个朝代的复原甲胄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铠甲为什么分为硬甲和软甲?铠甲为什么会有护心镜?记者采访了专家。

7套甲胄,形制涵盖秦多个朝代

据此次活动的发起人——来自应天府五军都督府社团的王熹介绍,他自幼热衷于传统文化,2006年开始接触汉服及甲胄文化圈,并努力推广汉民族传统服饰、武备文化一直坚持至今,现在个人持有甲胄十五套。甲胄服饰复原主要来源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白荣金教授相关考古著作的技术指导,参考国内外考古学学术著作、国内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实物、图片、数据通过现代技术还原建模进行复刻。

据王熹介绍,此次参与演出的的博物馆级复原甲胄7套,形制涵盖了秦、汉、东晋、宋、明等朝代甲胄。

秦代,复原款秦代军士皮铠,复原原型为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跪射俑、军士俑身披的身甲,头部用方巾包裹秦式偏髻。

汉代,复原款裲裆甲(形似现在的背心式服装)+武弁(即武官)。

东晋,复原款东晋北府兵盆领铠胄,上海戏剧学院刘永华教授根据吉林老河深东汉——魏晋墓葬群出土文物一比一复原。

宋代,复原款宋步人甲、宋背嵬军元帅甲。步人甲按照宋《武经总要》记载结构进行的复原;宋背嵬军元帅甲根据南宋东钱湖石刻进行的复原。

明代,直身甲带环臂+边军盔;锦衣卫大汉将军甲(仿明孝陵武翁仲披挂)。明直身环臂甲套装,系依照明代万历皇帝出警入跸图中锦衣卫大汉将军甲进行的复原;大汉将军仪仗甲系依照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武翁仲石像进行的复原。

各个朝代的甲胄有什么不一样?

甲,指铠甲;胄,指头盔。上述7套甲胄来自各个朝代,那么各个朝代甲胄有什么不一样呢?

南京服饰学会服饰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强告诉记者:甲比胄早一些,开始是甲,没有胄,因为东周时已有胄的实物,后来将甲胄连在一起称谓。各个朝代甲胄不一样。制作受生产技术制约,原始社会的护体铠甲是骨制品,而后是木铠甲、藤铠甲、皮甲。商代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得到大量运用,出现青铜甲胄,仍然比较少。商代的甲胄,甲仍然以皮革为主,头盔以青铜铸造。西周时期流行复合甲,即以皮革为主体或衬底,上面缀有青铜泡钉或青铜饰片。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达,铁被用于兵器铸造和甲胄制作之中。战国以后的甲胄,一是铁、钢金属大量使用,二是品种逐渐增多,三是覆盖面(保护面)增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铠甲的品种丰富,功能突出,诞生了裲裆铠(形似现在的背心式服装)、明光铠(泛指甲片已抛光,十分光亮的铠甲)等重要品种,出现冲角胄(在头盔前额制作出凸起物,用于近身肉搏啄击对方面目)。

隋代铠甲遮挡严实,唐代甲胄门类众多,出现纸甲、布甲等礼仪甲。

宋代的铠甲精良,形成标准化生产,其代表性的铠甲凤翅抹额盔就在宋代定型,并影响到后代。

元代重装骑兵全套铠甲,士兵与战马都有完整的铠甲覆盖,所向披靡。

明代甲胄较完备,自上而下有铁盔、身甲、遮臂、下裙、卫足。多以钢铁为之,坚固耐用。

明代以后,随着火器的威力增大,一般铠甲无法抵挡火器,金属的铠甲(硬甲),加上分量重,反而不受欢迎,并被淘汰。

铠甲是护全身的吗?

铠甲能够护住全身吗?据黄强介绍,各时期,各兵种铠甲的保护面不一样,但基本上都不是保护全身。

战国战车武士的铠甲保护面不同,车左的甲士披甲,车右的甲士功能是格斗,用披膊(肩甲);中间的甲士是驾驭车骑的人,两肩的披膊延伸到手腕部,并有舌形护手,在颈部还有领盆(颈甲)。

秦国军队轻装部队以布、棉材料为战袍,不要铠甲。重装军队,才使用铠甲。秦代铠甲包括甲胄(头盔)、前甲(胸甲)、后甲(背甲)、披膊(肩甲)、盆领(颈甲)、护臂(臂甲)和护手(手甲)七部分,除了腿部、脚部是弱项,其他都覆盖(保护)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裲裆甲主要在前胸与后背覆盖铠甲。南北朝时期的明光甲对于胸部的保护面积扩大,使用大片圆护铁甲,再就是大腿部有腿裙。这时期出现马披具装铠的情况,即战马也用铠甲保护起来。

明代火器在战斗中的作用、威力越来越大,出现保护脸部的布面甲,保护腋下的腋甲,保护咽喉部的兽口状护喉。铠甲终于武装到牙齿。

护心镜什么时候才出现?

读者在明清章回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话中,经常可以读到,两军交战中,某某武将使出铁锤,或刺出一枪,打在对方武将的胸前,把护心镜都打瘪了,口吐鲜血,幸亏有护心镜的保护,才未毙命,可见这护心镜了得。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护心镜呢?据黄强介绍,甲胄中的护心镜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由明光甲演变而来。所谓明光甲就是在胸前置一块圆形的铠甲,在阳光下,可以反射晃眼的光泽,交战时让对方目眩不能直视自己,从而给自己有机可乘,制服对方,得名明光甲。后来发现这块反光的铠甲保护胸部效果更佳,铠甲面积扩大,并进行推广,得名护心镜。不过能使用护心镜的都是高级军官,普通士兵没那个份。

硬甲和软甲有什么不同?

古代甲胄分为硬甲与软甲,又有什么不同呢?据黄强介绍,硬甲就是铁质、青铜制作的坚硬铠甲。软甲,又称锁子甲,一般指金属甲。主要细小的铁环互相勾连而成,具有柔软性。唐代出现纸甲、绢甲,虽然也有保护性,主要还是用于礼仪活动,称为礼仪甲。

硬甲保护性好,但全套部件最多上千件,分量四五十斤,穿上这样的铠甲,束缚身体,消耗体力。软甲主要是上衣甲,没有对腿部保护,一般用于近身格斗等方面。软甲强度可以,但是面对重击,不如铠甲。

金属软甲在汉代出现,但是性能较差,柔软度不行,没有得到普及。一直到元代,随着工艺技术提高,软甲使用才渐多,到了明代已广泛使用,普通士兵也配有。明代软甲用数千个铁环上下左右互相勾连而成,最大的优点是轻便坚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文 虞越/摄

其他相关

“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人肉凳指的是什么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0 阅读: 1
俗话说生老病死乃是人之常情,是每一个人在世上走一遭都必须要经历的。对于已经逝去的亲人,我们除了在心里默默的怀念,还有一种祭祀的方式,可以表达我们的爱,例如烧纸前摆放上贡品等等。 ...

俗话“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饿莫吃坟前供”,“人肉凳”指的是什么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10 阅读: 2
导语: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古人不但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同时也通过他们的经验总结,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俗语。现在很多人认为古人的一些俗语都已经过时了,应该全部被取缔掉。 但是所有的俗语都是古人丰富智慧的体现,纵然有一些确实不再适用,但是我们也应该尊重它的存在。在民间俗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饿莫吃坟前供”,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解读一下这两句话的真实含义。 ...

【一本好书】三毛的真实与浪漫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09 阅读: 1
— 《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 豆瓣评分/8.5 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都是孤单的。" ——Chinese 三毛 今天,我向你热情推荐一本令人心驰神往的作品——三毛的《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这本书以豆瓣8.5的高分受到读者的喜爱,细腻而生动地描绘了三毛不同寻常的一生,超越了传奇的外表,展现出一个更为平易亲切、真实灵动的三毛。...

薛蟠从苏州带回来了什么特产?为什么逗乐了宝钗、弄哭了黛玉?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08 阅读: 1
薛蟠是宝钗的亲哥哥,也是薛家的长子。宝钗待人处事圆滑周全,薛蟠就正好和宝钗相反,整日除了知挥金如土,不学无术,终日唯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他和宝钗就是完全不同的人。薛蟠不知道柳湘莲的脾气想要轻薄与他,结果被柳湘莲骗出城外一顿好打。薛蟠因为这件事自知丢了脸面,所以便想跟着家中的仆人南下学习做生意也为了遮羞,于是薛蟠就外出了一年多。 薛蟠在外学得差不多于是就打道回府,他虽然是一个呆霸王,但对母亲和妹妹却是极好的,他给她们带回了来好多的特产。不过很有意思的是,薛蟠带回来的礼物逗乐了宝钗却弄哭了黛玉,他到底带回来了什么呢?...

卖书的人做文创,什么最重要?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08 阅读: 1
一句“不干了”出自电视剧《觉醒年代》:鲁迅在教育部门口竖起一个木牌,上书“不干了”。“这个场景显现了鲁迅的侠气和幽默,迅速成为表情包。‘有趣的灵魂’永远不缺受众,我们将这句话制作成可随意装饰的徽章,希望呈现、传播更立体多元的鲁迅风采。”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的90后设计师陈蔚说。...

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书籍”出现在多少年前吗?书籍历史大揭秘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08 阅读: 1
5000多年前,世界上便出现了最早的“书籍”,但那只是一块块泥板。直到1000多年前,才出现了和今天相似的书籍。 在书籍出现前,人们只能将各种信息熟记于心,并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播。但总有些信息过于繁杂,难以记住。直到人类学会了书写,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