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抑云”成流行词,能否唤起人们对人类第二大杀手的正视?
不久前,“网抑云”成了网络热词。原因是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类似抑郁情绪的抒发言论随处可见,被一些网友盖章为“网抑云”: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有的人8岁就死了,80岁才埋。”
“今天看了看,30楼好像也不高,人间不值得。”
几乎每一首音乐下面都有网友爱而不得,正在经历失业或分手,离婚、酗酒、生活负债累累,甚至自杀失败等等。
“到点了,该网抑云了。”一些人就用这句话自嘲,来掩饰自己糟糕的低落情绪。只是因为夜深了,人们放着一些伤感的歌曲,便可以将负面情绪不加掩饰地倾吐出来。
然而,“网抑云”之所以能从一个谐音变成流行梗,是因为很多网友附加了它戏谑的成分。原因是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有一些抒发抑郁情绪的文字和故事,被怀疑是编造的,让一些围观者觉得“过于戏剧性”“矫情”。此后,“网抑云”衍生出格式段子、表情包和搞笑视频。
对于“网抑云”一词的流行,小编认为,如果它能唤起人们对抑郁症患者的重视,会比沦为一个带有嘲讽意义的网络热门词来得更有意义。
据世卫组织估算,全球共约3.5亿名抑郁症患者。作为一种常见病,抑郁症已成人类第二大“杀手”,仅次于癌症。而像是“网抑云”这样的词汇,或多或少是用病症来“玩梗”。如果这样的词汇被滥用,那么对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是一种伤害。
事实上在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每年为辖区老年人开展精神健康筛查;用人单位聘请专兼职精神心理专业人员。
可以说,这是比较全面的关心方式了,从学生、孕妇、职场人员到老人,都会在精神层面受到相应的保护。这些要求都显示着,抑郁症在大众范围内逐渐有了姓名。
抑郁症被重视,固然可喜。但在这些逐条陈列的内容也显露了世人并未真正理解抑郁症,而抑郁症却已悄然成了第二大“杀手”,这才需要明文来引导。特别是老一辈,他们常常不认为这是一种病症,更愿意用“娇气”“矫情”“抗压能力差”等词来概括这一群体,很难明白其心境。
如果说老人家是受时代局限影响,无法共情;那么有一部分在网上整日“冲浪”的年轻人,字里行间却对抑郁症患者恶语相向,便是对抑郁症的无知所造成的。
刘雨欣因抑郁自杀被抢救,一些网友评论:“喝酒喝的?陪酒陪的?”热依扎自曝重度抑郁,一些网友评论:“有病治病,快去精神病院吧!”雪莉去世后,遇上抑郁患者,一些网友便来上一句“雪花警告”。当“网抑云”走红网络,更成了部分网友讽刺抑郁症的一大“法宝”。有人伤春悲秋,他们说“老网抑云了”。有人讲述不幸遭遇,他们说“老抑郁症了”。
尚未挣脱之人还在与病魔对抗,有幸获救的人在告诉大家重视。可在一些人看来,抑郁症纯粹无稽之谈,不过是吸引眼球的方式,哪有什么“抑郁症”,不过都是“流行病”。所以,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抑郁症患者嗤之以鼻,甚至变本加厉地放肆玩梗,嘲声不断。
当然也必须承认,“网抑云”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有人靠消费抑郁症来博取同情和关注,他们也造成了大众的极力反感。
有人没得抑郁症,但装作得了,借此收获一批关注与流量;有人确实存在抑郁情绪,但毫无克制地畅所欲言,有些甚至是以伤害他人为前提的。比如说,骂了别人被反骂回来,便说自己有抑郁症;被网暴了,就将“抑郁症”当做“挡箭牌”。他们混在真正的抑郁群体中,让大众难以分辨。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抹黑了“抑郁症患者”这个群体。
抑郁症是病,普通人不是医生,所以我们不指望每一个身患抑郁的人能直接在他人关怀中痊愈,也不要求人人都对抑郁症患者千依百顺。但是,不嘲弄、不辱骂、不随意玩梗,是对这个群体最起码的尊重。
针对“网抑云”一词所引发的争议,网易云音乐作出了“拒绝无差别网抑云”的回应,并通过推出“抱抱”功能彩蛋、发起“云村治愈所”等动作,向大众传递每种情绪都是真的态度,也希望大家可以包容每一个借音乐表达心声的个体。
其实,网易云甚至明白“网抑云”事件带来的反噬影响。当所有的感性表述,被简单地归结为“网抑云”三个字,本质上是对双向沟通的粗暴拒绝、对真实情绪的冷漠与嘲讽。久而久之,那些在音乐平台表达真情实感的用户,势必会因为一部分社会情绪的漠视而受到伤害。
正是基于这一洞察,网易云音乐在产品端上线“抱抱”彩蛋功能和发起“云村乐评治愈计划”。来自“张开双臂拥抱别人”动作灵感的“抱抱”彩蛋,让原本只有文字、点赞的评论区更显温度,希望打破陌生人之间的情绪孤岛,用指间抱抱治愈每一个抑郁时刻。
归根结底,抑郁症应当得到重视,抑郁症患者应当获得尊重。别让“网抑云”成为一个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身上的词汇,当务之急是需要更多人用温柔和善意,让我们生活的网络空间成为“网愈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