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狂飙》大结局,我血压都狂飙了
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狂飙》终于迎来大结局!同时也霸屏微博热搜。
虽然有人认为《狂飙》烂尾了,但也并不影响它的热度。
《狂飙》,被称为春节档王炸电视剧,作为开年首爆的扫黑剧,可以说是狠狠破圈,吸引了一大波观众。
《狂飙》,口碑热度一路狂飙?
《狂飙》究竟有多火?
豆瓣评分已到了9.1,CCTV-8的实时收视率也突破了3%,更是刷新了爱奇艺的站内记录,超越了此前霸榜已久的《赘婿》。
抖音上模仿大哥大嫂的人也不在少数,主演张颂文的微博底下还有一堆网友例行公事般的互动。
甚至还有人戏笑:“不和没看过《狂飙》的人做朋友”。
它这么火,到底讲了些啥?
故事主要围绕着京海警察安欣和涉黑反派高启强的一系列正邪对抗。
在对抗的过程中,粉碎了一股一股黑势力,掀翻了一把又一把的保护伞,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人的牺牲。
诶?乍一看,这不就是普通扫黑剧嘛?
可千万别说它普通。
这剧真的有毒啊啊啊!!
两位男性主角之间的恩恩怨怨也是让人感慨万千。
年轻时期的安欣因为高启强的弱势身份动了恻隐之心。但也是一时间的柔软,错误造就了京海未来的狂风暴雨。
高启强的堕落确实触目惊心,安欣将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真相却依然没有办法打破这股势力。
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原本应该跟着安欣抓坏蛋,现在却祈祷坏蛋晚一点被抓到。
不是观众们体谅同情黑社会的意思,而是他们感叹每一位小人物背后的命运无常。
因为他们在盘根错节的社会中谁也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人生,观众有共鸣。
《狂飙》更像是一张人性考卷,是观众的一次“另类考试”。
上至99岁,下至9岁的都能追,这部以扫黑为主题的电视剧似乎更能满足各个圈层观众的需求。
整体来看,演员的表演水平和剧本细腻的打磨程度非常之高,很多细节要看完全剧才有一种云开见月和毛骨悚然的感觉。
甚至每一个场景,都可以被仔仔细细的推敲考究。手机、汽车,甚至是小家电,都完完全全的复原了当时的那个年代,制造出了一个能让观众代入和依赖的背景。
网友建议查查张颂文老师,小印建议先查查导演和编剧(狗头)。
但其实在大爆的《扫黑风暴》和《人民的名义》前,扫黑剧没有那么多的讨论度和现象级话题。
因为剧情有点套路化,让人感觉离现实有点远。自然而然,爱看的人比现在少多了。
而为了打破这种现象,扫黑剧变了。
扫黑剧大变样,观众更爱了?
扫黑剧变了?
众所周知,扫黑剧的一大特征是取材于真实故事。
扎根于这种前提和当时提倡惩治黑恶势力的社会风气结合在一起,就基本奠定了反派们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的人设。
比如《黑洞》的聂明宇,《黑冰》中的郭小鹏。
他们往往心狠手辣、做事歹毒疯狂、没有人性可言,为了达成目标无所不用其极。
反派没有温情时刻吗?
有,但不多。
或者说,当时根本不需要care这一部分,形象整体比较单薄。
而现在的扫黑剧,更贴近生活,对于人物有着更加深刻和细腻的塑造。
比如《狂飙》的大嫂陈书婷。
她带着儿子躲在乡下,看似是整股势力中的弱势,但实际上她才是势力中的话语人和决策者,是一把漂亮神秘的利刃。
她是全剧唯一的姐,有能力有手腕,能让后来呼风唤雨的高启强还听她的话。
她还是温柔又体贴的妈,对儿子悉心的指导,教他怎么说话怎么做事。
这样极有反差的角色在男性群像中显得格外有魅力,让观众感受到,陈书婷才是真·大佬。
同时,对于展示血腥暴力的黑恶势力也从直接过渡到了隐晦。
杀人,或许导演会用手起刀落血溅四方;绑人,也可以用蒙眼捂鼻意识全无。
因为有现实眼花缭乱的素材提供,对黑恶势力的展现都可以不用花太多笔墨和时间。
只要加上一点镜头语言和直接果断点的台词,一场恶势力的争、打、怒、罚的场面自然而然就展开来了。
但这些似乎又太老套、太无聊了。
现在的扫黑剧更多的将镜头和视觉重点放在受害者身上。
他们的一举一动,一点眼神戏就很容易让观众明白,他们干了什么。
《扫黑风暴》里那可怜的徐英子,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你就能隐隐约约猜到发生了什么……
他们用交错的光线和场景布局、镜头、受害者的台词强化了对剧情的悬念营造,引导观众自己去解开这些谜题,让他们陷入一种“局中人”的错觉。
在深入剧情的同时,还强调画面的美感。
而且,扫黑题材变得越来越“独立”了。
涉案和刑侦,通常以展现侦破重大案子的过程为主要剧情,用来弘扬正气、歌颂正义。
早期的扫黑,只是刑侦剧和涉案剧里的某一个环节。
题材的高讨论度和社会背景也间接促使了扫黑题材的“独立”,并让它慢慢的和刑侦、涉案有了一定的区别。
对于警察的形象,扫黑剧开始有了多元的解读。
早期是非常经典的主旋律公安局,以犯罪与反犯罪为表现内容,人物是非黑即白的。
但扫黑剧里面展现了不少系统内部公职人员的另一面,人物更加复杂。
一度停摆,却又成流量密码?
别看现在的扫黑和涉案那么火,有段时间可是非常低迷的。
原因无他——对青少年影响略大。
一是因为剧情中的矛盾来源大多是家庭问题、校园暴力等等,会激发出更深层的心理问题;
二是因为不少血腥暴力的镜头语言和拉帮结派的反派塑造刺激了心智发育不成熟的人。
部分剧情对暴力甚至是推崇的,非常容易误导青少年的价值判断。
不得播放暴力涉案题材,也让扫黑创作动力逐渐下沉。
但是时代不同了,扫黑剧重新火起来也是必然趋势。
在扫黑除恶大背景下,扫黑剧其实也是在探索国内的社会进程,它反映的是社会总体的变迁,因而有了丰富的时代背景和松动的创作土壤。
可以纪念扫黑取得重要进展,也予大众反思。
制作方拍扫黑剧,要向广电和公安部报备。
广电侧重于宣传把关,公安部侧重剧本警察形象和工作的描写,扫黑题材有官方背书。
加之现在的扫黑剧,弱化了传统剧情的男女感情线,以英雄群像为主。
正义,在剧中被外化成了实践和人物品格,是精神力量和人类性格的体现。
观众在看的过程中,会被智慧、勇气所打动,萌生出一种英雄崇拜。
主角身上寄托着普世价值观,历经生死、考验仍然能坚持自我,他们的血肉形象贴近现实,拉进和观众的心里距离,这就是扫黑剧带给观众的美感。
更何况,扫黑剧把“复仇的爽+刑侦的真+悬疑的谜”都堆在了一起,观众很难不喜欢。
能在一部剧里满足多种快感,内容涉及悬疑推理过程和暴力打斗,这和新一代观众的喜好、收视习惯不谋而合。
当《狂飙》大结局后,总会有下一个《狂飙》的出现。
我们作为观众,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要让自己真的成为剧中的反派。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