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头琴
马头琴,蒙古语称“莫林·胡尔”。蒙古人的一生,在马背上成长,马背上放牧,马背上打仗,马背上歌唱。对于他们来说,马背既是摇篮,也是战车,又是舞台,而马为五畜之首,是忠实的伙伴,是美的化身。于是,他们把它的头刻在了琴首。而琴有了马首,便有了骏马般的体魄,奏出的旋律则象征着生命的跳动。
马头琴从何而来?——从“马尾胡琴”到马头琴
马头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便有“马尾胡琴随汉车”的记载。而辽代墓画中,亦有胡人手执酷似马头琴的乐器,此“马尾胡琴”,被认为是包括马头琴在内的中国弓弦乐器的鼻祖。
▲壁画图中的潮尔琴(一种类似马头琴的古老弓弦乐器)。敖汉旗喇嘛沟辽墓备猎图中,后排右侧人所持琴,形状酷似今天的潮尔琴 图/额博
到了蒙元时期,潮尔或胡尔等马头琴类乐器已经十分普及了。在后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一乐器在不同部落和地区有了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形制和不同的形状、定弦及表现力。
20世纪中叶,潮尔大师色拉西被选入内蒙古文工团,开启了马头琴艺术的现代化道路。他的弟子桑都仍,在潮尔、黑力等乐器的基础上,借鉴蒙古国的马头琴改革经验,对传统马头琴进行改革,使它更适合于舞台表演和现代乐队合奏。后经桑都仍的弟子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等人的不断完善,现代马头琴最终定型。“马头”成了这类乐器最终的标志,名称亦统一为“马头琴”。
马头琴由来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个名叫苏和的牧马青年,他有一匹心爱的小白马。每当苏和唱起歌,小白马就以嘶鸣相伴,声音非常悦耳动听。在一次那达慕会上,苏和骑着小白马一举夺冠,小白马却被王爷抢去。小白马日夜思念主人,日渐消瘦,有一天它跑出了王府,但在回家的路上被王爷的毒箭射中。小白马挣扎着跑回主人身旁,倒地死去。
苏和痛不欲生,在迷糊中他梦见小白马走来跟他说:“我的小主人,你拿我身上的东西做一把琴吧,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苏和醒来后用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用它的筋做了琴弦,用它的尾巴毛做了琴弓,在琴杆顶上雕刻了心爱的小白马的头。从此,苏和天天为牧民拉琴唱歌,琴声听起来就像是小白马在嘶鸣。
一把琴是如何“诞生”的?——除了琴身的制作,定弦也是关键
马头琴用硬木制作,音箱有倒梯形、长方形等多种。大者琴长120厘米,小者琴长70厘米。音箱两面蒙绘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
▲马头琴制作过程一二 图/视觉中国
琴弦的特别之处是由多根马尾分为两束而成琴弦,按四度关系定弦,有“孛尔只斤·呼格”(反四度定弦,外弦为低音弦,里弦为高音弦,现代马头琴即采用此种方式)、“潮尔·呼格”(四度定弦,外弦为高,里弦为低)、“察哈尔·呼格”(大型民间合奏乐“阿斯尔”中的马头琴便用此种定弦)三种定弦。
马头琴的演奏技法十分丰富,有实音演奏、泛音演奏以及各种衍展技法和混合性的技法,两根弦经常配合出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其音乐表现多样,风格优美深沉,富有感染力图/额博
马头琴的“诞生仪式”
蒙古人非常珍爱马头琴,每制成一把新琴,都是一件大喜事。按照古老习俗,人们要为心爱的马头琴举行隆重的诞生仪式,期盼音乐之神——腾格里天神将人间最优美的音色赋予新琴。他们将新马头琴摆放在蒙古包中央的桌子上,用圣洁的哈达覆盖,由民间祭司揭去哈达,再用黄油涂抹琴身,众人向马头琴鞠躬致敬,高举斟满奶酒的银碗,用右手无名指沾上奶酒后与拇指并拢,向空中弹洒,行洒酒敬神礼,高声朗诵赞美词,仪式后举行新琴试奏音乐会。
牧歌起时,彼相和——“人—马—长调—马头琴”的相生相伴
骏马不但被刻在了琴首,也被唱进了歌里。在蒙古民歌里,特别是在长调民歌中,以马为题和以马起兴的歌曲不计其数。马头琴伴随长调民歌而来,每当那悠扬的长调唱响,往往有婉转的马头琴声与之缠绵。有时它们就像赛马手,你追我赶,此起彼落;有时它们则像对恋人,你呼我应,此唱彼和。就像骏马伴随牧人,琴声相伴歌声。
在这种“人—马—长调—马头琴”的关系中,人是歌者,骏马则是歌唱的内容,而歌声和琴声是歌者内心的表达。蒙古人以此来歌唱心中的亲情、乡情、爱情、友情,体现对自然、社会及生活世界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草原上的天籁与心籁的交融 图/额博
琴歌互应,灵相通——琴声具有神性,能震鬼怪、佑安康
马头琴和蒙古族古老的信仰有密切关系。蒙古人对自然和动物的依赖和尊重,尤其是骏马,体现在最初的原始图腾中,所以最亲近的动物也是最原始的崇拜。
▲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砧子山马群岩画 图/内蒙古博物院
马头琴用来独奏、合奏以及为民歌、史诗伴奏,既提供娱乐消遣,在民俗与信仰方面也具有特殊功能。据说,春天为年轻的母畜演奏马头琴,能增加其奶水;冬天在潮尔、马头琴的伴奏下说唱英雄史诗,能够为人和畜祛病禳灾,保全年安康。传说中潮尔琴的马塔尔(传说中的猛兽)首象征恶魔,两根琴弦是佛祖用来拴住恶魔的套索,奏出的雄浑厚实的声音,使听到的恶魔闻风丧胆,琴码下面斜插一把蒙古刀,以增强音乐的威力,震慑恶魔鬼怪。
琴声相伴的劝驼歌
▲《母骆驼的眼泪》电影海报
人类学电影《母骆驼的眼泪》,记录了蒙古国戈壁地区生活的普通牧民家庭举行的一次劝母驼接受驼羔的劝驼仪式。经历了生产痛苦的母骆驼,不愿意接受自己的驼羔,拒绝接近,也拒绝哺乳。
在尝试了各种方法后,主人派两个儿子去请马头琴师,全家人穿戴盛装举行劝驼仪式。主人把琴师的马头琴挂在它脖子上,把驼羔牵到母亲身边。琴师拉起悠扬哀伤的曲调,主妇一边轻轻地抚摸母骆驼,一边用低沉而忧伤的声音,唱起劝驼歌。母骆驼听着听着渐渐变得安静温柔,浑浊的大眼睛里流下了眼泪,舔起了驼羔。可爱的白驼羔终于可以幸福地吮吸母亲的乳汁。
牧民通过马头琴琴声和劝驼歌,帮助母驼意识到自己有哺育驼羔的责任,母驼由此从单身的雌性骆驼转变为驼羔母亲。劝驼歌,辅助马头琴的音乐,在这个仪式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文/杨玉成(博特乐图)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