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解读《论语》中的两条,不愧是一代大儒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4-04-01 文化 阅读: 1
摘要: 《论语》是儒家的核心经典,如果一位儒家弟子说自己没有读过《论语》的话,那简直就像一位剑客说自己从没有摸过剑一样令人不可思议。王阳明作为明朝最杰出的大儒,这样一本儒家核心经典当然是揣摩参究过无数遍,尤其当“心学”横空出世之后,他再以自己的心学去印照《论语》中的主旨,又能别开一片天地,读后令人深思不已。

《论语》是儒家的核心经典,如果一位儒家弟子说自己没有读过《论语》的话,那简直就像一位剑客说自己从没有摸过剑一样令人不可思议。也正如剑招千变万化一般,关于《论语》的解读,从古至今也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与理解。

这些见解不能简单地说对或不对,但对比开来,其理解的程度深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旷世大儒——王阳明__大儒王阳明夫人

王阳明作为明朝最杰出的大儒,这样一本儒家核心经典当然是揣摩参究过无数遍,尤其当“心学”横空出世之后,他再以自己的心学去印照《论语》中的主旨,又能别开一片天地,读后令人深思不已。

有一天阳明先生与自己的学生黄侃谈论“太好名声”对一个人的危害,阳明先生认为:

“为学大病在好名。”

一个学人要注意的一个很大的病根就是“太喜好名声”。

接着举了论语中两条章句来加以解说:

_大儒王阳明夫人_旷世大儒——王阳明

1、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篇》

这一条一般认为孔夫子的意思是“一个君子最担心的事情是在自己死后,名声还没有在世间得到传扬。”这样理解的重点就是把“有没有足够的名望留下来”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这里的“称”字则是被称道、被称颂的意思。

而阳明先生认为,这里的“称”应该读四声——(衬),也就是“相称”的意思。整句是在说:

“一个君子,他最担心的事情是在自己死后,他的真实品行能力配不上世间相传的那种程度。”

这就把重点放在了自身修养上。一个君子即使到临死的时候,最担心的事情竟然还是自己修养是否够格的问题,这种理解的确可能更符合孔夫子或者说儒家对于“君子”的定义。

君子求诸内,小人求诸外;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旷世大儒——王阳明__大儒王阳明夫人

2、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篇》

阳明先生主要谈到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这半句。

一般认为这半句是说“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外在的名望,名声还没树立起来,那么这个人也就没什么可令人畏惧的了。”还是将重点放到了外在名望上,如果是这种理解的话,或者说《论语》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那也无怪乎后世人们纷纷扰扰都要汲汲于名利甚至为此不择手段了,因为圣人就是这么教导的嘛。

可阳明先生认为,这里的“闻”字并非是名闻天下的意思,而是和“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闻”字意思保持一致,它所说的还是要人们毕生最应追求的,还是去闻、去体悟那个“道”!

大儒王阳明夫人__旷世大儒——王阳明

整句意思是在说:

“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闻听过'道’的话,那么这个人也就没有什么可令人畏惧的了。”

道,是一切术的总法则,总根本,一个人丝毫没有触摸、体悟过“道”的话,那么他的一切“术”,又能建立在多高的层面呢?又怎会被人所畏惧?

所以一般的解释还是停留在“求诸外”的层次,而阳明先生的解读则始终存留在“求诸内”上。

天渊之别,高下立判。

_旷世大儒——王阳明_大儒王阳明夫人

其实关于名望,一个人如果时时念念都放在充实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德行上,又怎会没有显扬的名声呢?反而一心汲汲以求于名望,那就根本没有多少精力、心力去充实内在真正的实力了。

没有实力却担着名声,就要费尽心力去维持,一生的光阴,也就在这种看似繁华的“维持”中虚掷了。

其他相关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对全球伦理的寻求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对全球伦理的寻求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18 阅读: 21
作为一名汉学学者,我尤其感兴趣作为全球伦理的可能资源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全球伦理资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点认识在于,丰富的中国遗产似乎提供了一些视角和洞见,可以作为制定一种全球伦理的珍贵资源,这促使我从寻求全球伦理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

才貌双全的鱼玄机,为什么会生活混乱以致红颜薄命?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10 阅读: 24
然而这样才貌双全的女子,最终却命运多舛,名声不佳,26岁就因为打死婢僮被处死。鱼玄机才貌双全可叹红颜薄命,26岁就香消玉殒,实在令人惋惜。...
从“捉奸”看人与狗的区别 玉山崩析杂文选

从“捉奸”看人与狗的区别 玉山崩析杂文选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01 阅读: 32
从“捉奸”看人与狗的区别玉山崩析杂文选记得小的时候,村中的长者往往反对自己的后人参与“捉奸”这类事情。随之,猛然意识到,就“捉奸”这件事上,人和狗竟然是有绝然的区别的。奸生杀,大概不一定只是杀奸者的意思,也许会对“善观者”起杀心的吧。...
许亿:孔子当年是怎么发迹的

许亿:孔子当年是怎么发迹的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2-29 阅读: 29
夫子其实有好几个能力很大的弟子,出身好,实力强,能说会道,也细心周到,但孔子就是很少表扬。钱穆先生《孔子传》里有一条线专门讲孔子的先辈从王到候,从候到卿,又从卿到民的落魄过程。到孔子这辈,据说连祖坟都找不到了,何来贵族血统,因为不具备,所以孔子多少还有点反血统论。...
论语十二章 论语现存多少篇

论语十二章 论语现存多少篇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1-01 阅读: 38
论语的含义和原文“论语”(lén yó)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编成的语录文集,写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大多是语录,但富于契约义,部分词句、章节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洁,浅显…...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3-12-29 阅读: 48
君子之学必易听。问与学,合作行者也是。不是做学问不怀疑,不是广无知识,做学问也不勤问,真不是个好学者。对自己见贤者,为什么要打破这种疑虑,就是所谓的“有道而对”。孟子论:“求安心”同时又称“求学之道”,学以以问也。子想“尊德性”,属于“道问学”,听也先于学。道理不专,学问没完没了,还是听的少吗?...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