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立志想做“山鹰之国”,结果却成“碉堡之国”
阿尔巴尼亚地形图
引言
阿尔巴尼亚不算是东欧国家,它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西部。从1925年建立阿尔巴尼亚共和国算起,总人口从来没有超过300万人——目前约285万人,其中约57%的民众信奉伊斯兰教。
阿尔巴尼亚总面积约2.87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我们重庆市(约8.24万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但人口总量却不到重庆市(约3200万人)的十分之一。
虽然是个地小人少的国家,但阿尔巴尼亚却曾经与几个主要大国有过很深的交集,而且还曾在90年代误入歧途,举国经济和金融陷入瘫痪。
阿尔巴尼亚位置图
NO.1 | 50-60年代自视“山鹰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先后被意大利、纳粹德国占领。直到1944年11月,在苏联的帮助下,阿尔巴尼亚全国解放,并在1946年1月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首任领导人是恩维尔·霍查,以下称霍查。
霍查是阿尔巴尼亚近现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曾当政40年即1945-1985年。
主政阿尔巴尼亚40年的恩维尔·霍查
虽然阿尔巴尼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多个地区地发现了石油和铬矿,但由于开采和冶炼成本较高,自己又没有任何工业基础,此时的阿尔巴尼亚仍然是欧洲落后的农业国。
另外阿尔巴尼亚境内多是山地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77%以上,适合耕种或者建设的平原面积极少,这种地貌的国家,如果不好好动动脑子,很难在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改造方面取得进步。
阿尔巴尼亚街头的宣传画
不过没关系,50-7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赶上了全球“冷战”,这对阿尔巴尼亚来说其实更是一种机遇:无论是强邻南斯拉夫,还是北约的美国、华约的苏联等超级大国,出于政治考虑,都想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都曾经积极拉拢过阿尔巴尼亚。
那时的阿尔巴尼亚,尽管农业人口占到90%以上,全国连一颗螺丝钉都需要进口或者援助,但仍然骄傲地、认真地视自己为“山鹰之国”。
阿尔巴尼亚的古代城堡
NO.2 | 60-70年代不珍惜机会
1、两个好时机
在整个50年代,对阿尔巴尼亚的各项援助是以苏联为主,不仅数量最多而且门类齐全,军事物资、生活物资,甚至会将整条生产线赠送给阿尔巴尼亚。
到了60年代,中国开始了对阿尔巴尼亚的全方位援助,这种援助绝大部分是无偿的,各类外汇、物资、军事装备等等,总价值超过90亿人民币。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
60-70年代的人民币有多值钱呢?从1961-196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当时我们收入最高的群体是国有企业职工,他们当时的平均月工资在30-50元人民币、平均年工资在360-600元人民币。
即使阿尔巴尼亚按300万人口计算,90亿人民币相当于60-70年代,阿尔巴尼亚人均获得价值约3000元人民币的各类物资和装备。
但阿尔巴尼亚只愿意照本宣科、不断索取,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推一步、动一步,始终没有认识到抓住机遇、自力更生、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
2、巨大的浪费
阿尔巴尼亚曾经要求我们援建纺织厂,但他们连最基本的原材料比如棉花等都没有。我们还需要动用外汇从埃及买棉花、棉纱给他们。然后他们织成布、做成衣,最后还要求我们用外汇购买。
当时阿尔巴尼亚马路边的电线杆,都是用援助的优质钢管做成;援助他们的大量化肥,被乱七八糟地堆在地里,任凭日晒雨淋。
类似严重浪费的现象,不胜枚举。
当我们的援建专家在阿尔巴尼亚当地看到这些情况后,心疼得直掉眼泪。虽然向他们多次提醒不要这样浪费,但他们却毫不在乎地回答:没关系,坏了、没了,你们再给嘛。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
3、坐失发展良机
按照当时阿尔巴尼亚的逻辑,既要无偿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提升工业,还要无偿建设厂房、生产设备和购买原材料。进入生产阶段,还要帮助他们培训员工、发放贷款,最好也是无偿。
这样就够了吗?远远不够。
最后还会要求我们自己负责远洋运输、提供消费市场。定价低了还不行,价格和付款方式方面,他们还要有决定权。
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
NO.3 | 用30年成为“碉堡之国”
50年代的苏联、60-70年代的我们,都曾经全力援助过阿尔巴尼亚,都曾经想助它完成工业化转型之路,但却都失败了。
因为阿尔巴尼亚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发展经济和完成工业化上。
阿尔巴尼亚50-70年建造的大量碉堡
数量庞大的碉堡
50-60年代,随着与南斯拉夫、苏联、华约组织等关系的相继破裂,时任阿尔巴尼亚领导人的霍查有了深深的不安全感。
从50年代末开始,阿尔巴尼亚先后投入超过1.75亿美元的外汇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国内造了超过36万座(也有说超过70万座)各种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静静地矗立在各个角落,让阿尔巴尼亚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碉堡之国”。
阿尔巴尼亚50-70年建造的大量碉堡
以当时美元的购买力来说,花在钢筋水泥上的1.75亿美元,算是天文数字了。这些珍贵的外汇,原本是阿尔巴尼亚以石油和铬矿作为担保,用来发展经济、完成工业化改造的各类贷款。
现在这些天量的碉堡依然矗立在阿尔巴尼亚的大地上,因为建造的时候很用心,所以这些碉堡的质量很好、异常坚固,全部拆除和恢复土地原貌的费用不菲,索性就留着吧。
这些碉堡现在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新用途:住宅、酒吧、旅馆,甚至作为羊圈、猪圈等等。
阿尔巴尼亚50-70年建造的大量碉堡
叹为观止的地堡
2014年11月阿尔巴尼亚公开了一部分秘密地堡。这是在时任领导人霍查的要求下,在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近郊,建造的巨型防核武地下堡垒。
当年霍查除了下令在全国建造几十万个碉堡之外,还要求建造了大量的秘密地堡。这处首次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地下堡垒,位于首都地拉那东面达依特山的山体内部,开工于1972年,竣工于1978年。
阿尔巴尼亚的地下堡垒
这处地堡的用途是供阿尔巴尼亚高层在遭到核武器打击时使用,总面积超过2600平米,共有5层,设计了106个房间,也就是高层的战备“公寓”。这种专用大型地堡,阿尔巴尼亚全境不止一处。
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从未停止过建造这些碉堡和地堡,尤其是60-70年代,几乎所有的外汇和物资都被消耗在钢筋混凝土中。
阿尔巴尼亚的地下堡垒
NO.4 | 经济规律不以意志为转移
1、终于尝到苦果
从70年代末开始,由于阿尔巴尼亚自己的种种行径,各个国家都减少甚至停止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霍查和阿尔巴尼亚开始品尝自己亲手酿制的苦酒。
由于大量的贪腐浪费、经济发展中的不思进取和过度依赖,从80年代中期开始,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全面崩溃。不仅合作社早就提供不出粮食和肉类,在霍查主政的40年里,阿尔巴尼亚连一条像样的高等级公路都没有建造。
1985年霍查去世后,阿尔巴尼亚不得不主动向联合国、欧盟等申请人道主义援助。
7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
2、改革仍有阵痛
从1990年开始,阿尔巴尼亚被迫开始进行全面改革,可几十年沉积的观念和习惯,肯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有可能扭转。
阿尔巴尼亚的大部分普通民众,仍然只能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道主义援助生活。政府机构只能依靠国外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勉强维持基本运转。
7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
从1991年到1996年,超过30万的阿尔巴尼亚民众逃亡国外,接近总人口的11%。直至今日仍然有大量阿尔巴尼亚民众以难民的身份,流落在塞尔维亚、希腊、意大利等国家。
说一组数字会更直观:1991年阿尔巴尼亚的财政赤字高达33亿列克(阿尔巴尼亚主权货币名称),相当于国家全年预算收入的47%;1992年阿尔巴尼亚年通胀率超过600%以上。
8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
3、短暂且表面的改善
到了1993年,由于迟迟不见起色,联合国只好将阿尔巴尼亚列为欧洲唯一的“最不发达国家”。而欧洲国家尤其是欧盟在投入巨额贷款却无果后,也无奈地称阿尔巴尼亚为“欧洲的乞丐”。
亚历山大·梅克西是阿尔巴尼亚民主党创始人之一,他从1992年4月到1997年3月担任阿尔巴尼亚总理,正是他领导的政府让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慢慢稳定下来:但也只是表面改善、不是真正好转,而且还埋下了更严重的金融隐患。
8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
为了让联合国和欧盟看到希望,从而恢复对阿尔巴尼亚的资金贷款和物资援助,梅克西承诺进行全面改革,比如开始倡导自由市场、贸易自由化、部分私有化等政策。
国际组织和国际资本选择再相信阿尔巴尼亚一次。
9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
NO.5 | 90年代巨大的弯路
1、资金终于进来了
随着国际资本的大量进入,阿尔巴尼亚政府进行必要的货币超发,但银行放贷的对象主要还是运营状况不良的国有企业。其实这些企业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坏账严重、债台高筑了,根本没有办法偿还银行贷款,只能借旧还新,有些甚至连利息都无力支付。
如此反复,只会恶性循环,结果就是恶性通胀的苗头已经起来。国际组织和外国资本纷纷要求阿尔巴尼亚政府不能继续超发货币,于是银行资金严重不足的现象逐渐暴露。
阿尔巴尼亚民众开始普遍不再相信银行,而是将现金都紧紧攥在手中。
9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
2、民间金融的野蛮生长
这时阿尔巴尼亚的各种民间募资公司以迅猛之势崛起,方式方法既传统又管用:超高利息。他们诱惑民众把现金存进私人的募资公司,起初,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放贷和运营。
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确实缓解了一些民营企业的资金压力,于是阿尔巴尼亚政府乐见其成、放松监管,便任其自由发展。
这些民间私募公司在没有任何监管后,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他们将民众的资金不仅用于投资企业、还进行倒卖紧缺物资和走私,更会大量贿赂政府当权者。
9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
3、泡沫一定会破
到了1995年,只有200多万人口的阿尔巴尼亚,民间募资公司竟然超过了100家。民间资金逐渐干涸、羊毛已经逐渐薅干净,这就进入了尾声。
为了尽可能吸引最后残余的新储户、新资金进来,他们不断哄抬民间利率,比如1996年10月的月利息可以承诺40%以上。
21世纪的阿尔巴尼亚
已经投入巨额援助和贷款的欧盟及一些国际银行,察觉到了情况的严重,虽然屡次提醒阿尔巴尼亚政府迅速打击和管控,却没有得到重视。那几年阿尔巴尼亚全国三分之二的民众不再劳动,有些甚至卖掉房子和农庄,把全部身家投入到私人募资公司,做着不劳而获的美梦。
1997年开始,这些喧嚣一时的私人募资公司纷纷宣布破产,除了极少数权贵提前得到消息,成功出逃之外,绝大部分普通民众最终血本无归,从而酿成了1997年阿尔巴尼亚严重的暴力冲突和政府更迭。
21世纪的阿尔巴尼亚
NO.6 | 发展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1、资源底子其实是有的
阿尔巴尼亚的水力和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而且矿产资源也不错,目前已探明石油储量约4.38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81.6亿立方米、煤矿储量约7.94亿吨、铬矿储量约3690万吨、镍铁矿和硅酸镍矿储量约3.64亿吨。
阿尔巴尼亚总人口只有285万,如果按照人均计算的话,资源底子是不错的。
阿尔巴尼亚民族服饰
2、也不是一点没进步
阿尔巴尼亚1992年到2022年30年的经济数据:
自己跟自己比,通过整整30年即1992-2022年,阿尔巴尼亚的发展速度不算太差。
阿尔巴尼亚民族服饰
可如果跟周边国家相比:
(1)旁边另一位领导希腊在1992年就进入当时人均美元的发达国家门槛了。
(2曾经同样混乱的塞尔维亚2000年人均GDP为915美元,2022年人均9394美元。
阿尔巴尼亚的女球迷
3、改善缓慢的根本原因
地小人少的国家在政府廉洁方面,要么管理得特别好,要么表现得特别差。不巧的是,阿尔巴尼亚正好属于后者。
在180个国家历年的政府廉洁指数排名中:
2004年阿尔巴尼亚排第108名。
2022年阿尔巴尼亚排第101名。
通过18年的努力,阿尔巴尼亚终于前进了7个名次。这就是以互助发展和贸易自由为初衷的欧盟,从2005年到2014年屡次拒绝阿尔巴尼亚加入的根本原因。
阿尔巴尼亚街头
即使到了2014年,欧盟也只是将阿尔巴尼亚列入候选国继续观察。这一观察,就又拖到了现在——仍然没能加入欧盟。
阿尔巴尼亚早在90年代就被列为欧洲最腐败的国家之一,也是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表现最差的五个国家之一。
2014年欧盟曾经公开建议阿尔巴尼亚政府需要解决五大危机:腐败、失业、医疗、安全、教育。要求阿尔巴尼亚充分改善后,才会继续审核其加入欧盟的申请。
阿尔巴尼亚街头
结语
历史上的阿尔及利亚几乎反对过一切:反对过北约、反对过南斯拉夫、反对过苏联、反对过华约。
可是最后却发现:要想解决问题、提升自己,还是要靠沟通与合作。
阿尔巴尼亚的经济不复杂,只是很难做好
相比于迟迟不能加入欧盟,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要顺利一些。2009年4月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同时成为北约成员国。但是安全感这种东西,不仅来自外部保护,更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民众信心。
也许近八十年的沧桑变化,阿尔巴尼亚会记住一些教训。
阿尔巴尼亚街头的商贩
至于阿尔及利亚国小、人少、资源总量低,这都不是落后的根本原因:长年苦寒的芬兰、强国环伺的卢森堡、立锥之地的摩纳哥,每一个都曾受到过巨大的威胁甚至打击,只要不盲目自轻、谜之自傲,找对适合自己的道路,一样能发展得很好。
至于政府廉洁,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没有这个,即使拥有再好的地理位置、再多的自然资源、那几十万个碉堡都变成金山和油田,国家实力和民众生活照样困难。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