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成都听闻一消息后,写下“天下第一快诗”,被人们传唱千年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2-04-27 综合 阅读: 264
摘要: 下面就跟随小话诗词一起走进这首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图)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结束。所以杜甫诗中所说的“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标志着安史之乱的平定。所以唐王朝军队收复河南,也就包含着杜甫的故乡洛阳在内,这一点也是杜甫听闻捷报后惊喜若狂的原因。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在唐代宗德广元年(公元763年)春天写的一首诗,当时杜甫流寓梓州 (今四川省三台县) ,当他听到大河南北失地相继收复的消息后,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但本诗中写到的一些地理名词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还是有许多值得解读的地方,尤其是里面的地理名词如“河南”“河北”,并不是今天的地理位置。

所以说只有把诗中的这些“冷知识”一一梳理清楚之后,才可以深入一层地去感知诗意,感知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喜悦之情。

下面就跟随小话诗词一起走进这首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吧。原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成因

据《新唐书》记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官军破贼于洛阳,进取东都,河南平,史朝义走河北”,“次年春正月史朝义走至广阳自隘。其将李怀仙斩其首以献,河北平”。

杜甫诗中的表达和史料记载是相吻合的,可以说,杜甫的这首诗也是一首史诗。

结合诗作时代背景和史料可知:安史大乱,就像白居易在《长恨歌》诗中说的那样“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爆发于唐玄宗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经过唐王朝军队七、八年的努力,才初步平定。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_闻官军河南河北ppt_闻官军收何南河北赏析

(杜甫书影绘像)

身居异乡,饱经流离寓居之苦的诗人杜甫,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喜极而泣、狂喜放歌,提笔写出了这首传诵千年的篇章。从这首诗中我们也感受到安史之乱平定时,诗人的喜悦心情和强烈渴盼。

如果从杜甫的诗中找出一首来对比一下的话,就能深刻地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了。当安史之乱爆发,战火遍及长安城的时候,杜甫曾写下过一首非常有名的五言律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春望》的写作背景,正值安史之乱战火绵延之时。诗人杜甫开篇就描绘了长安城萧索的景色,从春花和鸟鸣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哀伤,再写战事已经持续了好长时间,与家中的书信也断绝了,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叹。

全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环环相生,诗意层层递进,情感层层升华。《春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春望》表现了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杜甫绘像)

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唐王朝收复失地的捷报后,不禁惊喜欲狂,写下的这首七律,这与《春望》在情感上形成了前后的鲜明对比。

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展开想象,做的美好憧憬与规划,显示出诗人急于返回家乡洛阳的急切与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洋溢着诗人喜悦的心情。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诗人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那样的生活,也让诗人对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

如杜甫有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让杜甫的诗作中呈现出沉郁悲壮的色彩。

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却自始至终洋溢着喜跃的气氛和奋扬的情调。

(杜甫绘像)

明代文学家王嗣奭在《杜臆》中说“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清代诗评家浦起龙在《杜诗心解》里也说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两位诗评家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诗人听闻收复后的欢快、喜悦、甚至激动的种种情状,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节奏上,诗人一气呵成的语序。诗文中的六个地名依次出现;“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便下”六个虚词的使用,使得全诗不仅去势疾迅而且节奏急促,将诗人喜极而泣、狂喜放歌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杜甫草堂,杜甫雕塑像)

接下来对全诗做一个整体上的解读,解读之前,需要将这首诗中的地理名词做一下解释,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诗作内容。

诗题和内容中地理名词解释

1,河南:指唐代的“河南道”,“道”是唐代设立的全国行政区划名称。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唐代的“道”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唐代的“河南道”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山东省黄河以南,安徽省、江苏省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2,河北:指唐代的的“河北道”,包括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及河北省地区,“河北道”也包含范阳,范阳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所以杜甫诗中所说的“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标志着安史之乱的平定。

1,剑外:指剑门关以南的地方。唐代的首都建立在长安,长安是行政中心,所以人们就称剑门关以南为剑外。因为杜甫此时寓居在梓州,是诗人听闻到捷报的地方,所以诗人才写出“剑外忽传”这样的诗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_闻官军收何南河北赏析_闻官军河南河北ppt

2,蓟北:地理名词,就是今天的河北蓟县以北地区,闻名遐迩的黄崖关,始建于隋开皇初年,就屹立在蓟北的长城上。

3,巴峡、巫峡:巴峡,长江东流至湖北省巴东县西,巴山正好临江而立,这一段峡谷称为巴峡;巫峡是长江三峡中的第二峡,巫峡从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到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6千米。

(秀美壮丽的巫峡风光)

4,襄阳: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唐太宗贞观初年设立“山南道”,治所就在襄阳城内。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

5,洛阳:杜甫在这首诗后还有自注“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就是唐代的东都洛阳,诗人杜甫的故乡在今河南省巩县,唐朝属于洛阳。所以唐王朝军队收复河南,也就包含着杜甫的故乡洛阳在内,这一点也是杜甫听闻捷报后惊喜若狂的原因。

(洛阳)

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情感

首联中“忽传”二字,带起了全诗的节奏,表现出捷报来得突然,营造出突如其来的气势。杜甫在战乱爆发后,一直过着飘零流离,寓居的生活,究其原因,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诗人多年流寓,饱尝生活的艰辛不易,想回故乡却回不去。

而此时此刻,听闻到收复的消息,诗人长期压抑在胸中的郁结之情,一下子得到了释放。诗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涕泪满衣裳”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诗人将听闻到收复的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进行了概括,这是诗人激动的泪水,是诗人情不能自已的感情宣泄。

(杜甫草堂,杜甫雕塑像)

颔联是情感的递进,是喜悦的延伸。诗人在高兴之余,回首再看和自己患难与共多年的妻儿子女时,他们的脸上也是愁云一扫而空,全家都沉浸在捷报的喜悦当中,诗人用家人的情态烘托出收到捷报的喜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_闻官军河南河北ppt_闻官军收何南河北赏析

“回头看”这个动作又显示出一家人的温馨浪漫,能共苦,也能同甘,此时此刻,笼罩在全家的愁云早已无影无踪,何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诗人用家人听闻捷报后的情态烘托出一种弥漫在家庭中的欣喜之情。

(杜甫绘像)

“漫卷诗书”是诗人“回头看”这个动作的延续,全家人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沉浸在的喜悦当中。诗人此时再也无心伏案写作了,他卷起手中的书卷,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分享这突如其来的喜悦。

此时的杜甫一家人的喜悦,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是饱受战火、流离飘零的千千万万家庭的写照。

(杜甫绘像)

颈联是诗人截取的一个生活画面,从一个典型的生活细节上细致地刻画了诗人的喜悦心情,颌联是诗人喜悦的延续,情感的升华。

“白日”是写天气晴朗,阳光明丽;“青春”是写春回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明丽的天空和生机勃勃的大地衬托出诗人的心情,诗人的心情也好像这春日里的天空和大地一样,一派明丽,一派青春景象。

这里的“白日”和“青春”既是诗人对听闻捷报传来时天气、季节的实写,也是诗人在兴奋喜悦的心情下对环境的感受。由于诗人饱尝生活的的艰辛与不易,饱尝流离寓居的心酸,他平时难得这么高兴,经常是满腹悲愁,正像他诗句里写的那样,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境况。

(“白日放歌须纵酒”·诗意图)

春天的来临似乎并未引起他的特别注意。而今唐王朝收复失地,捷报传来,笼罩在诗人心头上的暗影愁云也一扫而光,因此诗人感到阳光都要比以往明亮,春色也比往年迷人。

喜庆的日子遇到这样晴朗的天气,正欲还乡的时候逢上如此美好的季节,是多么称心,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此时只有放声高歌,开怀畅饮,才不辜负这良辰美景,才能尽抒心中的欢乐和喜悦之情。

闻官军收何南河北赏析_闻官军河南河北ppt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

(杜甫雕塑像)

尾联既有诗人的想象,又有实境的描绘。诗人开始设想规划回到家乡的线路,其实贯穿全诗的就是诗人的“回归之旅”。听闻捷报之后诗人的喜极而泣、狂喜放歌都是真情流露,而真正隐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希望就是马上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

所以回归故乡就是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的表现。所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便是诗人对“回归之旅”的规划,是梦想终于照进现实的抒写。

而实境就是诗人此时身在梓州。诗人设想回家的线路,梦想不久就能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此时诗人的喜悦也达到了高峰。

(杜甫草堂)

尾联中四个地理名词依次出现。“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句内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句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仗;“即从”、“便下”两个虚词巧妙的诗意衔接起来。

两句紧连,一气如注,舒缓之处如行云流水,激越之处气势如虹,形成流畅自然的对仗。

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但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四个词将这些地点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回家路线图。

一个接一个的地名有次序的的出现,由此也可见诗人梦想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和欢畅的想象,“回归之旅”是有多么的迫切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意图)

总结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听闻捷报传来的消息后的惊喜之情。当诗人听闻到收复的消息,他长期压抑在胸中的郁结之情,一下子得到了释放,诗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感情奔涌而出。而诗人情感的归宿就是听闻捷报后,对“回归之旅”的强烈渴盼。

全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环环相生,诗意层层递进,情感层层升华。尤其是后六句对偶,语言明白通俗,写实性很强,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宣泄,没有一点矫揉的痕迹,读来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正如前人所评价的那样,这首诗称得上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杜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朴素通俗,但对仗极其工整细致,诗作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抓取很成功。这首诗作于唐王朝军队收复失地的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也可以说是一首史诗。

其他相关

呼南高铁消息,豫西通道完成可研审查,争取洛阳北站同期修建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04 阅读: 1
豫西通道拟设沁阳西站、济源东站、洛阳龙门站、伊川西站、汝州南站、平顶山西站等车站,争取洛阳北、汝阳东设站条件。洛阳北高铁站:济洛高铁,争取呼南高铁。洛十万铁路的洛阳站由关林火车站扩建,还是接入新建的洛阳东站?...

西方人绘制的中国地图,和我们自己绘制的,差距不是一般大!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4-03 阅读: 1
解密中西地图之谜:历史背后的辨真与辨伪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揭开一个有关中国地图的神秘面纱。或许你会感到疑惑,地图里怎么可能有故事呢?事实上,我要分享的是关于西方人绘制的中国地图和我们自己绘制的地图之间存在的差异,而且这涉及到古代的多个朝代。跟随我一同揭示这个关于地图的秘密吧!...

第二十五讲 我们如何读古诗?(一)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31 阅读: 1
我们如何读古诗?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但这首诗的好处,则好在不讲出欲断魂三字涵义,且教你自加体会。...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全,值得收藏!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25 阅读: 18
离骚离骚离骚七哀诗赠范晔诗静夜思74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绝句漫兴九首戏为六绝句绝句二首秋兴八首白居易琵琶行将进酒过华清池绝句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军行七首其四李白将进酒168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无题二首182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天香夜染衣,古人咋赏牡丹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12 阅读: 31
花色,水色,映着日,迎着月,清风在侧,洛神仪静体闲地站在牡丹花处,像是活了起来。不知是牡丹艳了洛神,还是洛神艳了牡丹。每年春天,牡丹花开之际,才子佳人于花下卿卿我我,帝王宠妃在花前约定三生,文人墨客歌咏佳句,平民百姓抱花走街串巷贩卖。他回答说,是中书舍人李正封的“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

长安与洛阳,千年相爱相杀,到底谁才是华夏历史上的最佳都城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04 阅读: 45
长安与洛阳,在中国历史前两千年间相爱相杀,时而携手共镇天下,时而刀兵相见争夺天下。长安也因此在唐朝之前成为中原王朝主要都城。长安与洛阳,两座中国历史上的千年古都,无论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是难分伯仲,掌控了华夏历史前2000年的进程。...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