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文豪,累亡于造人?
文/何教授
01
盛唐,佛教流行。
安史之乱,权力迅速真空化和割裂化,并同佛教迅速在社会各个肌体进行扩张。
中唐几任皇帝试图借用佛教力量,却浑然不知被其势力所利用。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
刑部侍郎韩愈一听到消息,立刻上书,赌上性命,直言:荒诞!
“东汉始有佛教,可自汉明帝以后,皇帝一个比一个寿命短;到了南朝,宋齐梁陈,信奉佛教的元首倒是越来越多,可惜与之相对,人的寿命与国祚却愈发短暂。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韩愈《迎佛骨表》
好家伙,这不是公开诅咒我大唐国运不长久吗?
唐宪宗雷霆之怒:
大胆韩退之(韩愈表字),给朕滚到潮汕吃海鲜去!
02
大文豪韩愈就拖着一家老小,一路向南去了...
走到蓝田时,一人飘然而至,仔细辨认,竟是出家多年的侄孙韩湘。
韩愈禁不住老泪纵横,口诵名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老韩回望秦岭,飞雪茫茫,十分凄凉,心里边苦苦的。
韩湘安慰叔祖:“与其去岭南喂蚊子,不如跟我去华山修道,这些年我跟着道友,赚大发了呢!”
其实韩愈和李白一样,内心有着私密的小执念——长生不老,修仙得道。
逢此仕途阑珊之际,心中再次扑腾起小火苗。
便跟着韩湘上了华山。
韩愈想学李白,学得了文采,却学不了胆气。
老李可以在蜀道中穿梭,豪迈写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老韩,就只能一步步挨到华山之巅,独临悬崖,进退两难,竟跌足大哭...
韩湘一看老韩这副熊样,着实带不动啊,不再言修仙之事。
老韩很没出息朝云端发出一封“SOS邮件”。
幸好,那封“SOS”邮件被逡巡上网的华阴县令截获,一看是韩愈的求救信,吃了一惊,赶紧安排滑竿上山救援。
韩愈收了收眼泪,打脸下山:咱还是先聊聊潮汕海鲜的事儿吧!
03
这样的人生短板,其实并不妨碍韩愈的正面形象。
简单来讲,韩愈是一个励志典型。
出生不到两个月,没了娘;
3岁时,身为秘书郎的父亲也病逝于任上;
大哥韩会不忍小弟挨饿受冻,主动承担起父亲的角色,与媳妇一同抚养韩愈,视同己出。
只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韩家的厄运依然在延续。
六年后,大哥也故去了。
年方9岁的韩愈跟着寡嫂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进入到青年时代,韩愈没有别的选择,口里哼着小曲“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一顿小碎步进了考场...
只是,连考三次,均名落孙山。
长安物价太高,韩愈有点扛不住了,为了糊口,上街打零工。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通过一位远房兄长认识了名将马燧。
马燧是个人物,在平定藩镇之乱和吐蕃叛乱时,立有大功。
这人是个大老粗,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却有一个优点:爱读书人。
看到韩愈这种“蹉跎后进”,有心提携一下,遂祭出“举荐+资助”两大法宝。
有此“顶流”站台,24岁的韩愈一飞冲天,进士及第。
04
但别被历代的才子佳人小说蒙了心,以为金榜题名时就是人生赢家之际。
考上公务员仅仅是另一段蹉跎岁月的开始。
在唐代,科举只是获得身份认证的一项基础考试——不包分配的,类似于今天的高考。
你若想进入更高层级的圈子,或者想直接步入京官行列,必须再通过吏部的铨试(等同于国家公务员考试)。
在公务员考试中,“科举认证”的青年,要面对来自门荫(关系户、官二代),流外入流(胥吏、基层公务员),军功授勋等渠道的竞争对手。
韩愈没想到,“考霸”竟成为了自己命里的标签。
从25岁到33岁,九年时光断断续续连考四次,方才捞了个国子监四门博士。
这仅仅是一个学官,从七品,职位不高,相当于国家大学的入门级讲师。
靠着微薄的底薪和课时费过活。
但你要知道,天子脚下,长线的资源和机会,远比短期的收益与好处有价值。
大学讲师,没机会涉足到政坛大事,却可以通过诗歌文章这种高雅工具,结识权贵豪族。
而且在特别讲究师徒传承的儒门,你甚至还可以迅速打造自己的粉丝群体——
在他们眼里,爱豆的才艺不是能歌善舞,而是诗文两开花,要口若悬河,更要妙笔生花。
韩愈是真有才,数年工夫,就聚拢到一批“死忠”,如张籍、李贺、贾岛、孟郊
这些人在当时尚寂寂无名,若干年后回头再看,则让人生出“人以类聚”的感慨。
正是因为收了这批优秀弟子,韩愈才有底气挥笔写下《师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不要以为这就是一篇需要“全文背诵”的网红古文,放在当时,用振聋发聩来形容此篇,毫不为过。
韩愈摈斥了形式上的“尊师授业”,延展到“终身学习”的境界。
韩愈因材施教,为众弟子量身定制发展计划,成材率几乎100%。
后世大概只有欧阳修收徒与之不分伯仲,巧的是,二人同属“唐宋八大家”,又承前启后一般推动了古文运动。
05
惬意的师徒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韩愈实名举报京城行政长官、皇亲李实,控告他封锁舆论,知情不举,任由饥民流离失所。
不料被李实反咬一口,一纸贬书直接下放到了广东西北部的阳山。
按理,有唐一代,贬官岭南基本也就宣告了仕途终结,除非一种情况:新皇登基,大赦天下。
您可真猜对了,一年不到,长安方面的诏书就发到了阳山。
老皇帝(唐德宗)快不行了,小皇帝(唐顺宗)众望所归,所以,需要广撒恩惠,何况韩愈这样的有才之人。
很快,韩愈以火箭般恢复了国家公务员待遇,返回长安,开启了人生高峰。
十多年里,一路飙升,从八品升至五品。
50岁那年,知名地方军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与中央决裂,顶风叛乱,为所欲为,甚至想操控皇帝,不断派人入长安搞恐怖活动,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副相裴度身负重伤。
眼看两个老同学遭此横祸,韩愈十分激动,连夜写就名篇《论淮西事宜状》。
在文章中,韩愈表露出一介书生不俗的政治洞察力与军事判断力,直接点醒当今皇帝(唐宪宗):
“(淮西)所有情况都是明朗的,唯一不明的是皇上您的决心!”
唐宪宗一听:哟呵,还用上激将法了?
当即任命裴度全权负责征讨叛乱事宜,韩愈作为参谋,随军出征。
06
一路上,韩愈都在老同学耳边叨咕:“吴元济向来轻视官方,把精锐都派到了前线,大本营蔡州定然空虚,只需给我少量人马,就能吃掉他!”
“精锐?”裴度一笑,自认比不过李云龙,“老子就是不打精锐!”
韩愈无语,只能干着急。
事实证明,韩愈的判断是对的。
裴度没行动,官军另一路统帅李愬差不多同时想到了此招,深谙“兵贵神速”的他,火速进兵,成就历史上一大奇袭战例——雪夜下蔡州。
班师回朝之际,裴度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韩愈劝道:“明公不必如此,有没有功劳,还不是一支笔的事?”
唐宪宗早前安排韩愈随军听用,就是要让他见证全过程。
事后,韩愈完成一篇纪实报道——《平淮西碑》。
字里行间,文采飞扬,把平定吴元济的功劳大部分都冠在了裴度头上。
此文一经发酵,长安群众大哗,纷纷点赞裴度是“再世诸葛”。
李愬是个忠厚君子,对此并不以为意。
然而李夫人,却受不了这种腌臜气。
她是唐德宗外孙女,也就是当今唐宪宗的表妹。
用了女人惯用手法,一哭二闹三上吊,在宫中好一顿折腾。
唐宪宗扛不住了,命令毁掉韩愈版的《平淮西碑》,另让人重写。
这大概也是韩夫子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污点。
这茬,唐宪宗也没有放在心上。
但很快,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迎佛骨”事件,直接撞到了枪口上,老韩被贬潮州。
唐宪宗毕竟还算一代英主,消气之后,又思量韩愈其实并没有那么讨厌,顶多就是用词不当,初衷还是好的嘛。
本着我朝宽大为怀的法律政策,重新起用了韩愈。
把他从潮州调回到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
不久,干脆直接召回到长安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处处长。
这差不多是学而优则仕的顶级职称,仅次于宰相与翰林学士。
随之而来的,韩愈的“文名”到达顶峰,各种约稿求稿不断,甚至不惜重金求他撰写墓志铭。
同时期的刘禹锡曾不无羡慕嫉妒恨地描述韩愈“一字之价,辇金如山”,不动工资就能过生活的人,大写的服!
08
这时,地方上出了篓子。
河北藩镇成德发生兵变,朝廷无力顾及,打算认可这一既成事实,派出特使前往安抚。
谁来当这个特使呢?
大臣个个都是猴精, 一阵可怕的沉默。
“老夫愿往!”
是韩愈打破了沉默。
新皇唐穆宗大喜,发了通告,表彰韩公的先进事迹。
韩愈的忘年好友元稹进谏道:“韩愈为文章巨子,国家宝藏,怎可轻易进入虎狼窝?一旦有失,只怕大唐以后的文脉就要断了。”
唐穆宗幡然醒悟,让元稹追赶已经出发的韩愈。
晚年的韩愈早已摆脱了中年的书生意气,一把推开元稹。
白发苍颜,慨然自若,大踏步赶往成德。
赶到成德时,叛军首领王庭凑摆出“鸿门宴”,刀枪如林,想吓退韩老头。
都说关云长单刀赴会是千古第一大智大勇之人,却少有人知书生韩愈也靠着耿耿铁骨,谈笑风生,劝导叛军。
王廷凑被震撼,当即决定归顺中央。
09
本来,老韩可以就这样完美结束辉煌的一生。
可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他,又一次破防了。
起因——
很多中国文人都摆脱不掉的,好色。
同时代的元稹、白居易在这方面就做出过不俗表率。
但是,韩公可谓“色”到了极致。
年纪大了,折腾起来愈发费劲,可又好这一口。
遂不晓得从哪朝哪代的著作中收获一记良药:火灵库。
怎么讲?
以经过加工可食用的硫磺粉末为药引,取适量搅拌入粥,每日先喂食家中饲养的公鸡,同时禁止公鸡与母鸡交配,任硫磺拌饭在公鸡体内酝酿。
三年之期,该公鸡吃得膘肥体壮,一肚子硫磺,就差点火炸裂了。
这时,厨子杀鸡炖食。
好吃?应该不错吧?!
韩大人每隔一天就来这么一只“硫磺炖鸡”。
吃鸡之后,韩公威力大增,每夜……略去三千字。
人真是可恨的动物,为了自己那点儿事,居然禁止牲畜交配。
很快,报应来了。
10
其实这硫磺物什,原本脱胎于魏晋名士常服用的“五石散”,服后的确能神清气爽、满血复活,逻辑上说得通。
万事就怕“极端”二字,魏晋名士嗑药至死者,大有其人。
后世之人倒好,直接忽略这条记录,只看疗效。
韩愈早生了700年,他不知明代李时珍在书中清楚记录:
“硫磺,纯阳之精,赋大热之性,能补命门真火不足,盖亦救危妙药也……”
其后又一笔转折——
“……含猛毒,为七十二石之将,故药品中号为将军。”
长庆四年(824年)十二月二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年五十七岁。
PS:
后世有人替韩愈鸣不平:
堂堂文豪,居然可以死得这么难看?
一定有猫腻!
大伙儿联手推测分析:
其实韩愈服用“火灵库”并非为了肉体欢悦,而是保证自家能繁衍更健康的后代。
史载,韩愈一家寿命不永,两位兄长及嫂嫂皆早逝,唯一给予厚望的侄儿韩老成,也死在他前。
为了不使韩家香火断绝,韩愈铆足了劲,想在有生之年多来几次“造人运动”。
这种说法仅为推测,算作茶余饭后谈资。
资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清异录》等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