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涛《孟子》解读五十六 | 有恒产者有恒心

天天见闻 天天见闻 2022-10-05 文化 阅读: 690
摘要: 《滕文公上》—5.3 治国(一)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1):‘昼尔于茅(2),宵尔索绹(3);亟其乘屋(4),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5)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6)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滕文公上》—5.3

治国(一)

梁涛《孟子》解读五十六 | 有恒产者有恒心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1):‘昼尔于茅(2),宵尔索绹(3);亟其乘屋(4),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5)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6)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译 文

滕文公问如何治国。

孟子说:“百姓的事情不可延缓。《诗经》中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把绳搓好;赶紧上房修屋,就要播种百谷。’老百姓的特点是,有固定的产业就有固定的志向,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固定的志向。一旦没有固定的志向,就会放荡邪僻,无所不为。等到陷入罪网,然后便用刑罚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布下罗网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君主却去干陷害百姓的事呢?因此贤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说:‘追求富就不能仁,追求仁就不能富。’

注 释

(1 )《诗》云:以下四句出自《诗经• 豳风• 七月》。

(2)于:往,去。茅:用作动词,取茅草。

(3)索绹(táo):绞制绳索。索:绞合使紧。綯:绳索。

(4)乘屋:修盖房屋。乘:治。

(5)罔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赵岐注:“是由张罗罔以罔民者也。”

(6)阳虎:又作阳货,春秋末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

治国(二)

梁涛《孟子》解读五十六 | 有恒产者有恒心

“夏后氏五十而贡(7),殷人七十而助(8),周人百亩而彻(9),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10);助者,藉也(11)。龙子(12)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13)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14),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15),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16)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17):‘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18)以教之。庠者,养也;(19)校者,教也;序者,射也。(20)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21):‘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译 文

“夏朝以五十亩为单位采用贡法,商朝以七十亩为单位采用助法,周朝以一百亩为单位采用彻法,其实税率都是十分之一。‘彻’是‘通’的意思,‘助’是‘借’的意思。龙子说:‘管理土地没有比助法更好的,没有比贡法更差的。贡法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取平均数作为常数。丰年,粮食堆得满地,多征些粮食不算暴虐,却征收得少;荒年,即使给田里施了肥料,收的粮食也不够吃,却一定要按常数征收。作为百姓的父母,却使百姓勤劳辛苦,即使终年劳累也无法赡养父母,还得靠借贷来补足赋税,使得老人孩子弃尸于沟壑,这哪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世禄的制度,滕国已经实行了,(何不再实行助法,使百姓也得到好处呢?)《诗经》中说:‘雨水降到我公田,然后泽及我私田。’只有助法才有公田。由此看来,即使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

“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导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夏代称为‘校’,商代称为‘序’,周代称为‘庠’,‘学’则是三代都有的,都是用来教导人伦的。人伦被上面的统治者所提倡,百姓在下面自然会相亲相爱。假如有圣王出现,也必定会来取法,这样就成了圣王的老师了。《诗经》中说:‘姬周虽旧邦,其命却新受。’讲的就是周文王。您努力实行吧,也使你的国家气象一新。”

注 释

(7 )五十而贡:赵岐注:“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 即民耕种土地五十亩,将其中五亩的收成作为赋税上交。贡:夏代的税法。

(8)七十而助:赵岐注:“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 即民耕种土地七十亩,其中七亩为公田,其收成作为赋税上交。助:商代的税法。

(9)百亩而彻:赵岐注:“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即民耕种土体一百亩,抽取其中十亩土地的收成作为赋税上交。彻:周代的税法。

(10)彻者,彻也:前一个“彻”是指彻法,后一个“彻”是抽取的意思,是说彻是抽取一定土地的收成作为赋税。

(11)助者,藉也:助是一种劳役税,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藉:借。

(12)龙子:赵岐注:“古贤人也。”

(13)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孟子认为,助法是民出力耕种公田,无论丰收、歉收,统治者只取公田之收成,于百姓负担较轻;贡法是统治者根据若干年的平均收成确定收税标准,丰年不多收,谦年不少收,就会造成百姓负担加重。

(14)挍:同“校”。比较。

(15 )狼戾:谓散乱堆积。赵岐注:“狼戾,犹狼藉也……饶多狼藉,弃捐于地。”

(16 )盻盻(xì)然,勤劳辛苦貌。

(17 )称贷:借贷。称:赵岐注:“举也。”

(18 )《诗》云:以下两句见《诗经·小雅·大田》。

(19 )庠、序、学、校:均为古代学校名。

(20 )庠者,养也:据学者研究,古代的学校往往也是敬老、养老的场所。见杨宽:《我国古代大学的特点及其起源》(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版 )。

(21 )序者,射也:杨宽认为古代学校也是贵族演习射箭的场所。

井 田

梁涛《孟子》解读五十六 | 有恒产者有恒心

使毕战(22)问井地(23)。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24) 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25),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26)。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27) 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28),圭田五十亩,余夫(29)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30)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译 文

派毕战来询问井田。

孟子说:“您的国君打算施行仁政,选择你前来,你一定要努力啊!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田界开始。田界划分不正确,井田的面积就不平均,所收的谷物就不公平,因此暴君和贪官污吏必定要搞乱田界。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土地、制定俸禄就轻而易举了。

“况且滕国,虽然地方狭小,一样要有君子,要有农夫。没有君子,就没有人来治理农夫;没有农夫,就没有人来供养君子。建议在郊野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在都城让农夫自行缴纳十分之一的赋税。卿以下的官吏一定要有供祭祀的圭田,每家五十亩,家中未成年的男子另给二十五亩。丧葬迁居都不离开本乡,乡里同一井田的各家,出入相互结伴,防卫盗贼相互帮助,有病相互照顾,那么百姓就亲近和睦。方圆一里的土地为一井田,每一井田九百亩,中间一块是公田。八家都有一百亩私田,共同耕作公田。公田农事完毕,然后才可以耕私田,这样做是为了让农夫与君子有所区别。这是井田的大概情况,至于如何改进完 善,那就是国君和你的事了。”

注 释

(22 )毕战:赵岐注:“滕臣也。”

(23 )井地:即井田,相传为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孟子在下文对其有详细论述。一般认为,孟子对井田的描述,有理想化的成分,与历史上的井田并不完全一样。

(24 )经界:土地、疆域的分界。赵岐注:“经亦界也。”则“经界”为同义复词。一说划分疆界。朱熹《集注》:“谓治地分田,经画其沟涂封植之界也。”

(25 )钧:同“均”。

(26 )慢其经界:焦循《正义》:“心轻慢之,不以先王所定为制。”一说慢通“漫”,浸坏;败坏。

(27 )为:赵岐注:“有也。”

(28)圭田:赵岐注:“古者卿以下至于士皆受圭田五十亩,所以供祭祀也。圭,洁也。”即从卿到士所受的土地,一般为五十亩,供祭祀之用。

(29 )余夫:赵岐注:“余夫者,一家一人受田,其余老小尚有余力者,受二十五亩,半于圭田,谓之余夫也。”即一家之中,除一位成年劳动力外,其余老少尚可以从事劳动的人。他们也可以受有一定的土地,一般为二十五亩,为圭田的一半。

(30 )守望:看守瞭望。朱熹《集注》:“防寇盗也。”

解 读

梁涛《孟子》解读五十六 | 有恒产者有恒心

本章讨论治国和井田。三年之丧后,滕文公正式即位,派人问孟子治国的方法。孟子认为老百姓的特点是“ 有恒产者有恒心”,所以治理国家,使百姓有固定的 产业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他比较了夏、商、周三代的赋税制度——贡法、彻法和助法,主张实行助法,按十一的比例征收劳役地租。孟子还提出设立学校,明人伦,行教化。后来滕文公又派毕战询问井田,孟子介绍了井田的情况,借机把这种古代制度大大美化一番。据学者研究,古代历史上曾实行过井田制度,但孟子描绘的井田与古代的井田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而是带有理想的成分。 按孟子的说法,井田制的主要内容是把土地划成方块,井田之中有“公田”也有“私田”,分得私田的“野人”,要无偿地耕种公田,以养活从事管理工作的“君子”。孟子将井田看作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认为“仁政必自 经界始”,施行仁政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孟子的仁政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井田

梁涛《孟子》解读五十六 | 有恒产者有恒心

示意图

其他相关

岳母,孟母 | 四位贤母还有谁?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23 阅读: 21
孟母、陶母、欧母、岳母。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但是岳母却和一般母亲不同,她大义凛然,主动励子从戎,精忠报国。...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对全球伦理的寻求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对全球伦理的寻求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18 阅读: 21
作为一名汉学学者,我尤其感兴趣作为全球伦理的可能资源的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全球伦理资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点认识在于,丰富的中国遗产似乎提供了一些视角和洞见,可以作为制定一种全球伦理的珍贵资源,这促使我从寻求全球伦理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
齐鲁文化.pdf

齐鲁文化.pdf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10 阅读: 23
齐鲁文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一、齐鲁文化在中国文化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一,海岱地区有四五十万年人类活动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发祥最早的地区。...

《道德经》十句名言,道出人生智慧,不妨读读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08 阅读: 22
意在教人重视开始的起步,正如常言所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心地善良的人不会诡辩,诡辩的人,心地一定不会善良。什么事情都知晓的人,一定不博学,博学的人,一定不会卖弄自己的知识。所以,无论逆境顺境,都要坦然接受,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一切随缘就好。...

学易经看不懂?没关系,只需要记住易传这6个字,立马高大上4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07 阅读: 27
首先我们看关于《易经》的书时,不要受别人的影响,先把它想得简单起来。大家会问,如果看不懂那些关于《易经》的书,怎么办?大家想一想那些算卦瞎子,人家一本书也不看,怎么就会懂《易经》,师傅怎么说,他怎么算。那么我们就暂且放弃对易理的研究,从最初的“算卦”来看待《易经》,就简单了。...

名人尊师重道哲理故事

作者: 天天见闻 时间:2024-03-01 阅读: 31
尊师重教的故事——孔子尊师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39;礼制#39;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尊师重教的故事——汉明帝敬师...
我来说两句

年度爆文